我覺得有幾個關鍵原因
1:左右兩邊避震,阻尼棒設計不同
一個是一個大洞的,另一邊是三個小洞
一個大洞:下壓流速較快
三個小洞:下壓流速較慢
(實際用手+身體重心下壓,感覺差異明顯)
我覺得比較有可能的是.....
(以下為個人想像)
假設煞車時,下沉力道非常大
左邊有鎖碟盤的避震,阻尼棒為一個大洞
如果流速太慢,導致下壓速度不夠快時
就會將力道回饋到龍頭
所以左邊有鎖碟盤的避震,阻尼棒為一個大洞
因為煞車時是左右兩邊同時做動
左邊避震做動時,會連帶牽引右邊的避震
而右邊並不是受力關鍵,所以避震為三個小洞
負責控制向下沉的速度+分擔右邊避震器下沉的速度
而煞車過程,左右兩邊避震下沉
下一步就是導引到彈簧
彈簧,管的是支撐力,以及上揚時與阻尼棒相互抗衡的上揚速度
簡單的說就是
避震油依靠阻尼棒上揚的速度,刻意不要讓彈簧回彈得太快
阻尼棒,管下沉速度and上揚速度
只有下沉的時候,孔洞為一個大洞,另一邊為三個小洞
而上揚速度,左右兩邊都是一個大洞
(所以我才會說,下沉力道不一樣,但是上浮速度相同)
所以在倒出第二根,準備清潔的時候
定睛一看.....傻眼!
兩根阻尼棒構造不同= ="
不過在近期這幾天
我收了一組落地改的車主拆下的幾乎全新的避震
來拆解,驗證,個人的猜想是否正確
以及完整個人所撰寫的文章
結果結論就是:個人的猜想是正確的
也完整了這整篇文章 本文最後由 may_xiii 於 2022-8-9 16:24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