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樂音 20th RCA 訊號線已經推出好一陣子,但樂音小林手上的成品線早就被預定光了筆者直到兩週前才取得此線試聽,造線速度太慢,變成某種速度限制上的限量,也變成樂音的風格之一了。
手上這對 20th RCA 訊號線在到手前,已經先由樂音唱片使用 長物志 光子力煲線機 Run-in 了超過 200 小時。經測試後,仍需實際播放約 12-24 小時後,高頻的滑順、中頻的浮凸及低頻的能量感才能得以釋放。
搭配稍早推出的20th喇叭線及20th電源線,終於可以打理成一套西裝,若所追求的音樂美感是屬於音樂性至上、且對於音響性有所要求者,在有限預算內的這套組合已經足以滿足多數需求。剩下的,只是主觀意識及風味合不合胃口的問題了。(20th 還有 XLR 及數位線,筆者目前用不著)
樂音 20th RCA 訊號線的細節豐富且清晰明確,並帶著些許尾韻的特色。
畢竟是 WE 本質線材,放在訊號端時、中頻表情仍特別的豐腴與浮凸,晚霞餘暉般的暈紅黃色系高頻及充滿能量感的低頻,調理出那如同金字塔般的量感分佈,但最迷人的仍是那略帶尾韻的特色。
此外,樂音出產的部份線材會加上純銅環或碳纖維環,可藉由調整該環位置,稍微改變些音響性的表現。筆者嘗試過後,通常都是將該環置於最末端(以訊號線來說,就是接在輸出端 Out),此時音響性最佳。
試聽 CD:梁祝 小提琴協奏曲、薩提裸體歌舞第一號
試聽
首先拿出由 Angela Brownridge 所詮釋的 Saite 裸體歌舞第一號 (Erik Satie - Gymnopédie No.1)
第一號是很常聽到的曲目,許多電影、電玩(FF)、甚至醫療場合等都很常使用。
短短三分多鐘的曲目,拿來 AB test 是相當合適的長度。
裸體歌舞第一號並不是複雜的曲目,但卻是一首能讓人放鬆或是陷入沈思的好音樂。簡單的琴音,有時更能深刻的表達情感的豐富性,過於複雜的表達形式,許多時候只是造就了更多的問題。
20th RCA 訊號線有著那刻畫鋼琴飽滿圓潤顆粒的能力,讓空間裡滿佈一顆顆溫暖木頭味的觸鍵琴音,讓人尚未入口即醉,帶著些許尾韻的琴音,彷彿讓音樂更加溫暖了些,追求音樂的美好,也許就是如此簡單。
接著上場由呂思清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的版本有數版,筆者只有呂思清及陳燮陽、西崎崇子及林克昌兩版。比起西崎崇子與林克昌指揮名古屋愛樂的版本,筆者個人偏愛呂思清與陳燮陽的整體表現。
在 2015/10/7 晚上的國家音樂廳現場演出,呂思清與鄭立彬指揮臺北市立國樂團所演出的壓軸: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呂思清的演奏具有非常成熟的水準,雖然臺北市立國樂團時而出現不和諧與混亂的局面,但仍未能抹滅絲毫的感動。即使有些許不協調、有些許失誤、有些許不完美,在這時候就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聽音樂所追求的,不就是這瞬間的感動嗎?
回到試聽本文,發展部的三個主題是考驗系統暫態反應、能量感、層次感分離度及解析力是否過關的好樂章。
20th RCA 訊號線在此呈現的巴松管、低音大提琴與大提琴的動態特別清晰、厚度卻絲毫不減,定音鼓敲擊瞬間的能量也頗嚇人!絃樂群有著細膩的質感,鈸、鑼與銅管的擴散度及各木管的層次感都不錯,分離度如果可以再更好一些更棒。
20th RCA 訊號線所呈現的音場寬深高並沒有特別嚇人,而是中規中矩,小提琴獨奏的高把位略為收斂但也不失細節。
結語
20th RCA 訊號線的節奏感讓人感覺並不快,但暫態速度卻也不慢,仍建議搭配節奏感稍微緊湊的後端線材。
搭配筆者自購的 20th 喇叭線時,有著非常適切的互補效果,讓高頻延伸更華麗、中頻更豐腴浮凸低頻更有能量感並帶有迷人的尾韻。
試聽搭配器材黑膠唱盤: Kenwood KP-990
唱頭: Audio Technica AT-OC9/III
MC升壓: Primula PH-1
MM放大: DZ Clone PASS Pearl (DIY)
CD唱盤: Poneer PD-10 (日規版)
擴大機: Marantz PM-5005 (日規版)
喇叭: Rogers LS-66
其他: 長物志 太平天國
試聽搭配線材
樂音唱片行 20th 喇叭線
樂音唱片行 Airy Plus Silver RCA 類比訊號線 (MC升壓 -> MM放大)
樂音唱片行 某 Klangfilm 純銅訊號線 (MM放大 -> 擴大機)
樂音唱片行 不知名純銀訊號線 (CDP -> 擴大機)
樂音唱片行 不知名純銀電源線 (MM放大)
Power Source Bass Power 電源線 (擴大機)
TcM T-4 電源線 (CDP)
系統簡略圖
延伸閱讀:
樂音唱片行20週年 - 西電喇叭線
白天不懂夜的黑 - 樂音唱片行 20th 電源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