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一個月來的消息
大家都對SMAX這台車有著初步的認識了
所以, 一些比較表面的事情
本篇文章就不再贅述
請自行閱讀相關文章:
[採訪] 速報!SMAX設計理念發表 + 實車試乘會
[心得] 【SMAX油耗測試】破百肥仔雙載台北→台中實測
[採訪]【YAMAHA SMAX 155】上市記者會+售價公布+歷史定位分析!
這篇只講你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東西
坐墊 & 後扶手
我們拿SMAX的座墊跟Cygnus X的相比較
SMAX的座墊比Cygnus X的長了一大截
有網友問到, SMAX的座墊自動升起機構是否可以裝到勁戰車系上
我們就拿來比給大家看囉
以空間和固定的方式而言
要直上似乎是不可能的
到時候就看看有沒有神人可以修改囉
SMAX的分離式後扶手也是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
經過比對, 鎖點差了10萬8千里
只把前端的鎖點鎖上去, 就會變成這樣.......
從側面拍給各位看
這樣的長度大家覺得好看嗎?
輪框 & 煞車
SMAX的後輪框是3.5J原廠配胎是130/70-13
SMAX的原廠前框是3.0J
原廠配胎是120/70-13
有網友擔心前輪和前土除之間的距離
實測是有一個手指的距離
SMAX的前叉尺寸為33mm
口徑沒有提升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SMAX的前碟盤直徑為267mm
堪稱國產白牌速克達最大尺寸
前煞車卡鉗的活塞口徑為27mm
比勁戰車系的25.4mm大上一截
煞車皮的比較
Cygnus X和SMAX的非常相似
上方是Cygnus X的煞車皮, 下方是SMAX的煞車皮
可以看到SMAX的煞車皮多了滅音鐵片, 減少煞車皮共振的噪音
SMAX煞車皮的左右兩端加了倒角
如此之外, 是可以交換使用的
SMAX是YAMAHA首款採用後輪碟煞的速克達車種
後卡鉗在排骨的末端
後卡鉗採用單向單活塞製品
活塞口徑為35mm
比Brembo的大螃蟹卡鉗還大
煞車皮一樣有滅音片
看來這次YAMAHA在SMAX的小細節上做了很多努力
剛拆下排骨的時候, 覺得怎麼這麼輕
放上電子秤量了量, 這麼大片只有1871g
有網友問到
SMAX的後輪是否可以裝比較大的輪胎
我們發現SMAX的後輪和引擎之間的距離還可以伸進一個拳頭
實在是好大啊啊啊
不過別高興得太早
左邊和引擎case只有一指距離
後輪離空氣濾清器也只有一指距離
結論是
SMAX可以裝更高的輪胎增加傾角
但是輪胎的寬度頂多從130換成140
拆下後輪之後, 猛然發現SAMX原廠留著鼓煞的位置
只要稍做加工, SMAX也可以變成前碟後鼓的版本
至於YAMAHA會不會推出前碟後鼓版本的SMAX我們就不知道了....哈哈哈哈....
SMAX的後碟是245mm
以外型來看, 跟新勁戰非常相似
不過聽說Cygnus X的前碟盤改為浪花碟了
我們就來試試看吧...
嗯...
Cygnus X的前碟盤可以直上SMAX後輪
完全沒有違和感
有網友問到, SMAX的中置後避震到底是偏左偏右偏上偏下
相信下面兩張照片可以給您很清楚的解答
不過說真的, 中置避震有沒有在車子的正中央有這麼重要嗎?
據我所知...
SUZUKI的Skywave 250
DUCATI的1199
中置後避震器都不是在車身的正中央
我認為不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才對
SMAX的中置避震是用這塊鋁合金片鎖在引擎本體上
只要調整這塊鋁合金片的孔位和角度, 就可以輕鬆改變避震器的表現
相信未來應該會有改裝品出現
SMAX此款新設計的MONO CROSS後避震
可別小看他
除了內有高壓氮氣幫助吸震外
並採用高級的油氣分離式設計與簧片式阻尼棒
表現相當優異
車架
要看到SMAX車架的最好辦法, 就是整台脫光光
SMAX的中柱是鎖在引擎上的
為了增加後座的強度
SMAX在車架尾端特別多了兩根補強
龍頭的車架也不再是一般的圓管車架
而是採用方管與圓管併用
為了增加剛性
油箱前端也做了補強
引擎吊架則為YAMAHA車系一貫的下吊架設計
不過, 這次並未採用在勁戰車系上頗受好評的狗骨頭設計
推測應該是為了讓引擎更接近車架中心的緣故
這樣可以讓大多數的質量集中於騎士屁股處
對於車輛的操控性有正面的幫助
電系
SMAX的保險絲盒位於H殼內
更換並不方便
整流器則放在儀表下方
也是要拆H殼才能看到
ECU電腦則放在H殼右下方
接頭與勁戰車系完全不同
電瓶則位於最後方
引擎
在SMAX發表會現場
看到YAMAHA說這是全新的水冷引擎時
我們充滿了期待
畢竟, 距離YAMAHA上一顆水冷速克達引擎(Majesty 125)已經超過10年了
從解剖圖上看到
SMAX的引擎附有平衡軸, 這可是國產速克達車系的創舉啊
在墾丁的專業媒體發表會上
我們看到了這兩張投影片
四氣門水冷引擎? 滾子搖臂?
原廠車就採用鍛造活塞? SMAX跟R1用同級配備?
騙人的吧...
讓我不禁開始懷疑....
YAMAHA搞這麼大
到底是真是假啊....
就讓我們來為大家解密吧
SMAX的機油濾網位於引擎下方
換機油的洩油口位於引擎左側
採用14號螺絲
SMAX原廠配NGK的高壓點火頭
接著我們把排氣管拆下來
看到水箱的後面有跟區軸接在一起的強制風扇
拆開汽缸頭蓋
SMAX採用低摩擦阻抗的滾針搖臂
除了大幅降低引擎運轉阻力外
引擎的震動和聲音也相對較小
(此系統也用在光陽的G5/Racing, SYM的New Fighter, PGO的Tigra/J-BuBu上)
為了提升SMAX的引擎吸氣效率
進氣歧管採用圓/橢圓雙造型
接節流閥端是圓形
接汽缸頭端則是長橢圓形
(方便讓四汽門引擎可充分吸氣)
噴油嘴為6孔設計
霧化效果更佳
接著來看看引擎的進氣口構造
大家在發表會上只看到水泵浦在汽缸頭上
但不知道是怎麼運作的
拆下水泵浦, 可以看到SMAX的凸輪軸和內鏈條
箭頭處則是水泵浦的洩水處
看到螺絲中間有一個槽了嗎?
SMAX的水泵浦是利用凸輪軸帶動
水泵浦這端就剛好放進螺絲的凹槽
所以只要一發動引擎, 水泵浦就開始運轉
拿下水泵浦的固定螺絲後
拆下凸輪軸的齒輪
我們要檢查一下SMAX的原廠凸輪軸
看看到底是不是如官方資料所說的高揚程凸輪軸
凸輪軸的短邊是25mm
原廠凸輪軸的長邊是29.8mm
也就是說, SMAX原廠凸輪軸的揚程是29.8mm - 25mm = 4.8mm
接下來, 還有更多秘密要跟大家分享
記得SMAX上市前, 一堆網友認為SMAX的水冷設計
與多年前的YAMAHA 迎光150半水冷引擎是一樣的
我們現在就來替網友解密
拆下SMAX的汽缸頭
可以看到六進兩出的水道設計
測量汽缸頭的口徑, 估計把SMAX改到68mm的汽缸都不成問題
氣門彈簧上多了兩個小蓋子
也是為了減低引擎運轉噪音
拿掉蓋子後, 可以見到SMAX的氣門機構
SMAX的進氣門尺寸為19.4mm
SMAX的排氣門尺寸為17mm
汽門彈簧的尺寸為41.5mm
接下來是重頭戲了
SMAX的汽缸與活塞拆解
YAMAHA一直強調SMAX採用與YZF-R1同等的鍛造活塞
到底是真是假, 馬上就揭曉了
原廠SMAX為了壓縮比與耐用度考量, 採用凹頂活塞
代號52S00的SMAX原廠155cc汽缸
為整顆鋁合金電鍍陶瓷汽缸
汽缸內徑為58mm
各位應該可以清楚的看到汽缸旁邊的水道
證明了這是一顆全水冷引擎
原廠的汽缸頸尺寸為70mm
照這個尺寸看來, 應該可以直上66缸不是問題
SMAX就從155cc直接升級200cc
天柱的位置也非常誇張啊
SMAX的改裝潛力真是無窮
活塞的重量僅有88.2g
活塞代號為52S
貨真價實的鍛造活塞
這可是國產速克達的創舉
活塞銷尺寸為15mm
講了這麼多, 大家比較有興趣的應該是
SMAX到底強不強啊.....!!!
動力測試
一樣感謝中和的武田車業
協助這次SMAX 155的馬力測試
因SMAX原廠電腦的保護機制
只要後輪空轉超過五秒
立即切斷引擎動力
所以在馬力測試前要動一點手腳
武田老闆榮哥把SMAX的前輪拆下來
一邊拿著前輪轉動, 騙過電腦的保護訊號
一邊測試馬力
在DynoJet馬力機上做出最高時速131km/h
最大輪馬力為10.81匹
傳動系統
由傳動箱外蓋可看出SMAX為了讓傾角更大, 傳動箱的下緣有刻意修飾
拿下傳動箱外蓋後, 我們發現SMAX的傳動箱蓋有特別設計散熱片
以降低高速運轉下產生的高溫
SMAX的齒輪油容量為200cc
傳動箱的進氣口這次也改用大口徑的濾棉
讓傳動系統零件的耐用度更好
空氣濾清器的下方發現一個奇怪的蓋子
用手挖開...
裡面藏了一顆傳動箱蓋螺絲與空氣濾清器固定螺絲
空氣濾清器的進氣面積比勁戰車系大上許多
背面採用鐵網方式固定
方便車友自行改裝為高流量空氣濾棉
SMAX的空氣濾清器是由下方吸入新鮮空氣
經過軟管後, 先導入空氣共振腔再進入濾棉
可大幅降低引擎吸氣的噪音, 並提升中低速的引擎扭力表現
準備將傳動箱蓋卸下
在拆卸傳動箱蓋之前, 一定要把空氣濾清器盒拆下
是比較麻煩的設計
傳動箱蓋的碗公處有一顆軸承
傳動箱蓋的軸承可以大幅降低速克達起步抖動的症狀
也讓傳動系統在高速運轉的順暢度更佳
近年來幾乎是各家旗艦級速克達必備的設計
由傳動系統的尺寸看來
幾乎是250cc級速克達用的尺寸
為了搭配傳動箱蓋的軸承, 碗公前段也有相應的設計
讓碗公與軸承密合, 提高運轉順暢度
接下來要運用拆傳動必備工具
SNAP-ON電動扳手
SMAX的傳動系統代號為1DK
前風葉盤螺絲與風葉盤之間有一片墊片
原廠SMAX的風葉盤就幾乎吃滿盤
普利盤上也有散熱片的設計
原廠普利盤也幾乎滿盤
SMAX原廠普利盤的尺寸為139mm
盤面角度為14度
屬於市區/山路 平均型的盤面
光用嘴巴說的話
不知道到底SMAX的普利盤有多大嗎?
那就來比較一下吧
最左邊是大家常見的勁戰車系普利盤
最右邊是SMAX 155的普利盤
尺寸差很多吧....
普利珠重量為12g
六顆普利珠總重為72.3g
普利珠寬度為12mm
普利珠直徑為20mm
SMAX原廠皮帶寬度為25.5mm
碗公的內徑為125mm (咦?
125mm尺寸的碗公
那不是跟光陽的豪邁車系一樣大嗎?
左邊是豪邁/G4/G5 的碗公, 右邊是SMAX的碗公
有沒有長的超級像
與勁戰車系相比
碗公確實大了不少
所以SMAX的加速反應會比較鈍一些, 但爬坡表現理應較好
離合器也與光陽豪邁車系尺寸相同 (暈
左邊是豪邁/G4/G5車系的離合器, 右邊是SMAX的離合器
明顯看出蹄片尺寸大上一截
經過我們的實測, 豪邁/G4/G5車系是可以直上SMAX的離合器的
(碗公因為軸心尺寸不同, 無法共用)
操控性能
SMAX的軸距雖然比勁戰車系多了115mm但是拜引擎往車架中心移動所賜
我們認為操控性能與勁戰車系相差不遠
對此軸距等級的車輛而言
SMAX的操控性可圈可點, 後懸吊的表現讓人驚艷
出彎補油門的動力表現讓人相當有信心
以原廠車的角度而言
SMAX的車身剛性與懸吊設定相當優異
原廠偏山道取向的懸吊配置較適合體重約80~100kg的騎士騎乘
體重較輕的車主可能會覺得舒適度稍嫌不足
用一句話說明SMAX的操控性能: 改58半的BWS配上超棒的後懸吊
傾角檢證
測試方式: 試車手左右傾角都磨到東西後, 看輪胎磨到哪邊
前胎左邊剩下5mm滿胎
前胎右邊也剩下約5mm滿胎
後胎左邊完全滿胎
後胎右邊也完全滿胎
左邊是磨到中柱
右邊也是磨到中柱
以及磨到精美的水箱護罩
眼尖的網友應該可以注意到
SMAX原廠配胎就可以騎出胎屑了
我們認為, 此款輪胎在晴天的抓地力有水準以上表現
除非騎士有特殊需求, 否則原廠胎可應付大多數路面使用
騎乘姿勢
騎士身高: 165cm
騎士身高: 175cm
騎士身高: 185cm
騎士身高: 190cm
SMAX對身高190cm的騎士而言
會顯得有點侷促
尤其是當龍頭左右轉時, 會打到膝蓋
此網友原本騎乘YAMAHA Majesty 125
則無此現象
轉動龍頭也不太會打到膝蓋
雙載示意圖
前座: 175cm / 100kg
後座: 165cm / ? kg
當身高165cm的騎士, 載著身高190cm的騎士
置物箱
SHOEI X-11, 尺寸XL
無法蓋上
SHOEI X-11, 尺寸XL
無法蓋上
M2R F2C, 尺寸XL
小小小壓可進
小帽體的SOL SF-2, 尺寸XL
輕鬆可進
SOL 68S II, 尺寸XL
無法蓋上
OGK KAMUI, 尺寸XL
小壓可進
Arai Profile, 尺寸XL
輕鬆可進
GP-5 722汽水帽, 尺寸XL
輕鬆可進
SOL SF-1, 尺寸XL
小壓可進
Arai RX7-RR5, 尺寸XL
小小壓可進
我們認為
除了大帽體的國產帽與特殊形狀的進口帽(鴨尾, 菱角)外
大多數的全罩安全帽都可放進SMAX車廂
大燈與儀表
SMAX的大燈與定位燈的夜間實拍
尾燈夜間實拍
儀表夜間實拍
速度表的藍底白字非常顯眼, 質感也相當棒
SMAX近燈, 呈現香菇形狀
亮度十分足夠
遠燈的形狀像是某器官 (羞
光型也非常漂亮
近燈亮度實測
最亮處在車前5m, 最高亮度為133 lux
雖然不及勁戰車系, 但已屬水準以上的表現
遠燈亮度實測
最亮處在車前10m, 最高亮度為178 lux
比勁戰車系表現更佳
心得結論
近幾年來的傳說終於成真YAMAHA的水冷中置避震前後雙碟車款展現在世人面前
全新開發的引擎加上中置避震的設計, 可說是此級距車種的創新概念
我們不囉嗦, 直接把優點和缺點跟大家說明
優點:
1. 引擎的靜肅性很棒, 震動非常小:
首次在150cc速克達車種上搭載的平衡軸對引擎運轉的品質有大加分
全油門加速時, 只會聽見排氣管的聲浪, 引擎的震動完全無感
當長途騎乘時, 可有效減輕騎士的疲勞程度
2. 水冷引擎的扭力高原相當出色:
經過YAMAHA的調整, 這顆155cc的水冷引擎在3500轉以上即可輸出1.0公斤以上的扭力
並在6000轉輸出最大扭力後, 持續將強大的扭力推往7500轉最大馬力處
讓SMAX的爬坡表現與出彎再加速的油門反應相當敏銳
3. 短程衝刺非強項, 長途巡航見真章:
寬廣的變速機構與延伸性良好的引擎出力, 讓SMAX可用較低轉速巡航
對通勤距離較長的騎士而言, 更能舒適的享受騎乘的樂趣
4. 中置後避震超威:
中置避震可將路面傳來的震動完全轉往水平方向
在市區騎乘時的舒適度並非傳統垂直避震可比
雖然原廠的後避震調校較偏競技取向, 且犧牲了某部分的舒適度
但整體表現仍屬上乘
5. 重心配置優良與操控性良好:
SMAX的重心集中於騎士屁股下方, 在山道騎乘時更能順暢地進出彎道
以長軸距的跑旅車種而言, SMAX的操控性實屬上乘
缺點:
1. 前煞車力道不足:
雖配備國產最大的267mm碟盤與大口徑的單向雙活塞卡鉗
讓SMAX前中段煞車的力道表現不俗, 但中後段的煞車力道仍有進步空間
尤其表速100km/h以上的緊急煞車更為明顯, 希望更換煞車皮後能有更好表現
2. 前避震表現跟不上後避震:
或許是因為後避震表現太優異, 導致33mm口徑的前避震表現無法跟上後避震的水準
遇到坑洞時前避震太跳, 後避震卻太舒服
3. 騎乘姿勢不夠RV:
既然定位為動感跑旅, 我們希望騎乘姿勢可以再舒適一些
目前的騎姿設定讓SMAX最舒適的騎乘姿勢變成...
速度測試影片請看這裡: http://forum.jorsindo.com/thread-2407559-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