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21世紀近代超跑作品,名單可能落落長,不過若論及引擎輸出性能與極速表現,於2005年問世的Bugatti Veyron 16.4鐵定稱得上箇中翹楚。其不僅是當時搭載缸數最多的市售車,407km/h極速表現以及1,001PS最大馬力更是刷新量產車紀錄。就此讓Bugatti這間跑車老廠,得以重返榮光。這次就隨著小編腳步,來一探這款被外界戲稱「山豬」的Hypercar背後開發故事。
1997年時任VW集團執行長兼董事長Ferdinand Piëch,在與當時VW動力總成開發部門主管Karl-Heinz Neumann討論後,於往返日本東京與名古屋間的新幹線列車上,透過畫筆初步勾勒出新世代超跑輪廓。這位VW高層是位滿腔熱血的車輛工程師,其最大夢想就是研發一具有史以來出力最強大的18缸汽油心臟,藉以彰顯集團造車工藝,同時在車壇立下全新里程碑。
身為一位熱愛汽車的工程師,Ferdinand Piëch自是知道要帶來一款經驗世人的超跑作品,關鍵就在於動力架構。那時Piëch就將腦筋動到自家所開發的VR6引擎,透過結合三組VR6汽油心臟、彼此相互偏移60度而成的W18發動機。如此可創造6.25升排氣量以及提供約555PS最大馬力。一方面還擁有不錯行駛穩定性,有望成為跑車和豪華轎車理想動力來源。不過現在問題來了,新作將身披哪個品牌對外販售?當時Piëch一直在尋找一間有豐富歷史底蘊的品牌,曾經考慮來自英國Crew的Rolls-Royce,不過那時BMW已經有意收購,因此最後作罷。1998年這位VW高層在西班牙Mallorca復活節度假期間,購買Bugatti Type 57 SC Atlantic模型車時,給Piëch帶來重大靈感。假期後返回工作崗位時,他就在董事會會議中提案收購計畫,最終順利買下Bugatti這間跑車品牌。
Bugatti在1990年代中期因超跑市場萎縮後,可說一厥不振,工廠更於1995年關閉,品牌聲勢降到最低點。VW集團此時成為新東家可說頗有久逢甘霖感覺。Ferdinand Piëch當時野心也不小,希望能透過全新開發的引擎、超跑,讓Bugatti重返1920~1930鼎盛時期的市場高度。隨後Piëch更向他朋友、Italdesign設計工作室負責人喬治亞羅(Giorgetto Giugiaro),詢問是否能替其打造全新車款。
1998年10月,Bugatti第一個設計原型EB 118於法國巴黎車展正式亮相。顧名思義「118」代表第一款W18引擎概念車。其採用前置6.25升引擎,搭配喬治亞羅所設計的優雅車身外觀,可說在車展中搶盡丰采。
隨後Bugatti更全力以赴,於1999年春天發表第二款18缸四門概念車EB 218。車身與輪圈分別以質輕的鋁合金與鎂合金所製成。此外,車身柔美車身線條還搭配三種珍珠漆面引人耳目。除了卓越的動力系統外,內裝也透過運用皮革與木料交互運用,造就出質感與奢華兼具的車艙氛圍。
同年稍晚登場的德國IAA法蘭克福車展中,Bugatti接續帶來EB 18/3 Chiron概念車,在Italdesign工作室與VW設計部門負責人Hartmut Warkuß合作下,設計概念首度跳脫豪華轎車輪廓,轉型為一部超級跑車。首次使用Chiron名字主要為致敬前Bugatti測試車手Louis Chiron。
不久之後,1999年10月東京車展中,Bugatti原廠帶來第四種設計概念EB 18/4 Veyron。由於非常受潛在客戶歡迎,可說因此奠定日後市售版本的造型樣貌。2000年日內瓦車展上,Piëch正式宣布Bugatti將計畫打造一款具備1,001PS出力、時速超越400km/h的高性能超跑,震驚世人!
2000年9月Bugatti在法國巴黎推出16.4 Veyron Concept。設計迎來重大變更。工程師決定使用W16引擎而非原先W18引擎架構。和V型動力心臟相較,其更加緊湊且更輕。藉由兩組V8引擎彼此成90度角排列、每個V8單元汽缸夾角採15度設計,造就出節省空間的W型配置。2001年3月日內瓦車展中,Bugatti帶來第二款16.4 Veyron原型車,並宣布將以限量身分應市。動力方面採用兩組VR8引擎構成、排氣量達8.0升之W16引擎,再藉由四具渦輪增壓器助陣,以及AWD四驅系統遞送強大動力。
Bugatti在進行大量機械和空力試驗後,時隔半年2001年9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中,推出第三款16.4原型車。開發至此可說萬事俱備只欠「量產」,亮相的展車身披紅黑雙色塗裝,一方面軸距拉長了50mm,此外外觀細節也經過小幅更改,像是車頭招牌馬蹄形水箱護罩向下延伸至前擾流尾翼處,左右兩側進氣孔也增添鍍鉻飾條提振質感。車側也迎來重新設計之側裙,乃至後方之電動升降擾流尾翼。其他像是散熱器、引擎室、煞車系統與車艙附周遭空力表現也同步迎來優化。
此次Bugatti也首度透露此車的預期規格與性能表現。像是預計車重落在1,550kg、靜止破百加速3秒內、0~300km/h加速14秒等。最高速度405km/h(252 mph)。然而車輛輪胎、冷卻系統、空氣動力學與重量方面卻一直困擾著開發團隊,直到2003年8月第一輛原型車才正式宣告完成,由於開發成本超出原先預算數千萬歐元,這款新世代超跑陷入胎死腹中困境。
2003年底,VW集團執行長Ferdinand Piëch退休,由Bernd Pischetsrieder接棒,並任命Thomas Bscher擔任Bugatti總裁。這位新任總裁不放棄希望,重新將Veyron設計案進行大幅修改,也因此2004年3月在日內瓦車展中,原廠宣布實車交付日期將再往後推遲1.5年。這次研發團隊未辜負外界期望,準量產版Veyron於2005年9月品牌位於法國莫爾塞姆新工廠亮相,且宣布年產量約為50部,預計打造300輛應市。售價是讓人乍舌的100萬歐元。
Bugatti Veyron當時可說運用最先進材料技術打造,首先是碳纖維單體構成的車架以及鋁合金材質打造之車身,一方面帶來2,710mm軸距表現,確保提供寬裕駕駛艙空間。Veyron外觀與1999年所展出的概念車相當接近,車頭配有三組獨立進氣口,分別用於中冷器、空調冷凝器等,其中變速箱油與差速器油冷器位於車身右側,引擎機油冷卻器則位於車身左側。車側則可見OZ Racing代工之20吋12輻鋁合金輪圈。
Veyron當時還配備車壇罕有的主動式空力套件。當車輛處在217~370km/h環境下,電子懸吊將會主動將離地高度調整至前:80mm、後95mm,同時後電動擾流尾翼還將向上開啟,並以6°至26°的角度展開,而當駕駛高速時用力踩下煞車踏板,可使後擾流板迅速傾斜至55° 角,進而產生高達2g減速度值。
談到車體設計,鋁製前副車架主要支撐前懸吊、差速器、散熱系統、轉向機構與電池組;後副車架則負責乘載引擎,由於引擎會散發大量熱氣,特別是渦輪增壓器是在高達1,000度的廢氣下運行,因此後副車架由不鏽鋼材質製成。順道一提,為了降低簧下重量,後懸吊部件採碳纖維材質打造。
懸吊系統採前後雙A臂搭配螺旋彈簧減震筒與防傾桿。其中液壓電子懸吊可根據行車速度(分三階段)調整車身高度。為了應對強悍的動能表現,Veyron導入AP Racing代工之前八/後六活塞煞車卡鉗,一方面提供前400mm、後380mm尺碼之煞車碟盤,確保優異制動性能。
Veyron動力心臟採中置縱向安裝之8.0升W16四渦輪汽油引擎,可視為兩顆4.0升V8引擎合而為一。且這具W16全鋁合金引擎由於採小夾角設計,因此身形比同排氣量的V12引擎還要更為緊湊。而在四顆小型MP-Engineering MP70渦輪增壓器、七速雙離合器變速箱助陣下,可在引擎轉速6,000rpm迎來1,001PS強大馬力,峰值扭力則來到127.5kgm,一躍成為有史以來輸出最強悍的市售車型。其中位於方向盤後方的F1式換檔撥片可讓駕駛採手動方式進行升降檔,換檔過程僅需150毫秒,效率十足。
另一科技亮點在於AWD恆時四驅系統,透過具有Haldex聯軸器前差速器與後方限滑差速器分配扭力,正常情況下30%動力遞送至前輪,70%動力遞送至後輪,在極端狀態下可將100%動力遞送至前後任一輪軸。除此之外,Veyron還配備ASR牽引力控制系統、ESP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確保車輛行駛穩定性。
儘管量產版Veyron未能達到當初設定的1.5噸車重目標(量產版實際上重達1,888kg),然而憑藉著壓倒性的動能輸出,仍創造了一系列速度紀錄。使之成為當時最快的量產跑車。據官方聲稱,0~100km/h加速2.5秒;0~200km/h加速7.3秒;0~300km/h加速16.7秒,最高時速來到407km/h境界。
Veyron內裝也極盡豪華之能事。透過運用精緻皮革、拋光金屬飾板與碳纖維飾板等元素加以點綴,可說將裝飾藝術風格與卓越造車工藝合為一體。其中三輻方向盤後方為鎂合金換檔撥片,儀錶採五環式設計,提供刻度達8,000rpm大型轉速錶、引擎功率輸出錶、油溫錶、油量錶等車輛資訊,傾斜中控台則鑲上一組類比時鐘、柏林之聲音響系統,排檔桿旁邊則是加熱座椅、操控模式/彈射起步/引擎啟動之開關。
而在2007年到2009年原廠也帶來一系列特別版車型,諸如Pur Sang(2007)、FBG PAR HERMES(2008)、SANG NOIR(2008)、BLEU CENTENAIRE(2009)、VILLA D’ESTE(2009)、SANG D’ARGENT(2009)、NOCTURNE(2009)等車款,彰顯Bugatti造車美學與設計功力。截至2011年車系停產之際,累計共生產252輛Veyron,至於衍伸車系、開篷版本之Grand Sport與Grand Sport Vitesse則一路販售到2015年才停產。
本文最後由 joey2348 於 2024-8-2 22:20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