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後由 oddity 於 2016-7-19 22:26 編輯
老實說,GGR 當初開賣價十二萬八,以我在工業界的觀點,完全對得起這價格,舉車架為例,通常速克達鋼管車架,到坊間彎管加工,花個幾千就可以作出不錯的效果。
睿能這種類似Vespa和汽車的整體沖壓車體,沒先花個數百萬開模,絕對作不出。更不用提數千萬甚至上億的沖壓設備投資。而這還僅是其中之一的零件。
之後為了符合台灣大眾銷費能力而降價,我不知道有啥好批評的,將從善如流看成十惡不赦,這是你個人心態問題。難道要像這幾年油車年年漲,還是百貨公司折扣,你也舉牌抗議。
再來,因為特規所以該批,那是你對汽機車工業沒概念,每個車廠都在搞特規,豐田零件絕不可能與福斯通用,甚至同車廠新舊款零件也未必通用,這是這傳統,用這批睿能真的是愈加之罪。
另外擔心睿能電池規格被綁死,所以你要揭竿反對,根本莽夫之勇,見樹不見林。你聽過美國人反對蘋果、微軟、估狗發展自家專用規格嗎?不僅如此,日本人、歐洲還有現在的中國,那有不支持自己國內新創產業專用規格,等未來市場成熟,全球通用規格才有話語權。
而且我完全都不擔心會變成獨大,先不提法律上制衡的機制,以現在銷量,再樂觀推估,就算20年後也難成獨大,油車還是大宗,廠商還是必須提供足夠誘因,讓油車車主改變心意,轉投電車。而且以現在科技進步的驅勢,未來或許連換電這生意也做不成,因為充電只要短時間就足夠。
最後最該批判的廠商,根本不是睿能,而是那些數十年靠著特許利益,吃香喝辣,不思長進的阿斗,這些公司大家都很熟悉,不需我廢言。
舉例來說,台灣相關汽機車廠商發展的歷史,並不會比本田晚太多,有些甚至還比山葉發動機早。本田宗一郎在當年百廢待舉的日本,也只不過會作些腳踏車裝上引擎的機車,論起資源優勢,絕不會比當時某個台灣黨國權貴搞的汽車廠所能相比。
可是本田用心,一心一意專注本業,只花了二十多年就拿到長年有西方人把持的F1冠軍。我都不好意思再說本田早就設計販賣噴射機,人形機器人更是世界頂尖。
而台灣汽機車產業也扶植超過半世紀,退一萬步好了,不要說拿F1或GP冠軍,連搞個參賽資格的車型都沒能力。
我之對於你只黑睿能感到反感,是你根本身在迷霧,完全不願探頭看大局,為那些阿斗財團當馬前卒,打壓新生產業,還自已以為主持正義,親痛仇快。就像當年台灣為了不成才的裕隆,趕走特斯拉,錯失電動車發展重鎮的機會而不自知。
還有你知道你的TMAX在日本不過30出頭台幣嗎?若計入日本國民所得比我們高2倍以上,對日本人來說,買部T媽的負擔就好像台灣人花費十多萬初頭,頂多當地人2-4個月的月薪。
為什麼日本人可以享受物美價廉的汽機車產品,而台灣人不行,你有想過深層的原因嗎?
看起顯然沒有,真正替不肖廠商喊燒,打壓可能的挑戰對手,讓那些既得利益集團可以不思進取,繼續擺爛,大家繼續當盤子的...我不想再說難聽的,你我都只是消費者,何者才是有益大眾,答案很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