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還沒有看過HONDA 博物館系列文章 Part 1的網友 請先點這一篇 技術本位是夢的起點 -- HONDA博物館 參觀分享 (Part 1) http://forum.jorsindo.com/thread-2456748-1-1.html ![]() 1958年 也就是本田宗一郎開始搞摩托車之後的第十年 宗一郎先生不知道是早上起床忘記吃藥 還是因為搞出來的四行程DOHC直列四缸 250cc引擎太強而爽過頭 ![]() 本田宗一郎對著員工說 我們來搞汽車吧 我們來搞汽車吧 我們來搞汽車吧 因為很重要, 所以要講三次 雖然本田機車在1958年的時候 已經是日本最大的機車製造商 日本的銷售也獲得空前的成功 但, 機車的MotoGP參賽才剛剛開始 還有很多錢要燒啊啊啊啊 ![]() 大家對本田宗一郎這樣的想法非常不可置信 不過, 宗一郎先生告訴大家說 日本人は、失敗ということを恐れすぎるようである。 どだい、失敗を恐れて何もしないなんて人間は、最低なのである 日本人的個性就是太過於害怕失敗 說到底, 因為怕失敗就什麼都不做的人 是最爛的人 可是瑞凡... 豐田(TOYOTA)從1937年就開始生產汽車 三菱(MITSUBISHI) 的第一台汽車從1917年就有了 日產(NISSAN)更是從1914年就開始製造汽車了 本田宗一郎說 我們不是要跟目前的汽車大廠競爭 而是要做出更新的產品 ![]() 雖然在生產汽車的初期 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阻撓 日本政府以 "日本已經有很多汽車廠了, 不需要再多一個本田" "本田就好好弄機車就可以了, 弄汽車不見得比較厲害" 等等理由阻撓本田製造汽車 為此, 本田宗一郎直接跟日本政府槓上堅持生產汽車的決心 此時.... 業界的競爭對手也不斷的放出風聲與嘲笑本田 在各方都不看好本田製造汽車的時候 本田宗一郎對全體員工是這麼說的 我們雖然沒有製造汽車的經驗 但是我們有世界最好摩托車製造技術 ![]() 1962年 第一台本田汽車T360正式發表 ![]() 這台引擎代號為AK250E的356cc 水冷直列四缸DOHC引擎 裝在這台T360 "運動型小貨車"上 可發揮30匹馬力, 最高速度有100km/h 雖然最大馬力出現在8500轉 嚴然是把機車引擎裝上汽車 但....相對於當時只有20匹馬力的對手 本田汽車出色的科技還是深植在日本人的心裡 ![]() 同年的10月..... 也就是1963年的10月 本田推出了第一台真正載客用的汽車 ![]() 也就是被稱做HONDA S500的小轎車 ![]() 採用水冷四行程DOHC直列四缸531cc引擎 供油系統用的是跟機車一樣的四顆化油器 最大馬力可達44匹, 極速有130km/h 加上用鏈條傳動的後輪驅動系統 當時的媒體形容 S500是用手表一樣精密的GP賽車技術打造的本田汽車 ![]() 本田發表S500之後 本田宗一郎又發神經了 他對大家說 我想弄台車去F1比賽 我想弄台車去F1比賽 我想弄台車去F1比賽 宗一郎說..... 我小時候有個夢想 我想用自己打造的汽車, 去跟全世界的汽車比賽 本田決定參加F1比賽的時候 日本沒有任何F1賽車的經驗 連可以參考的賽車都沒有 而本田宗一郎先生認為 汽車市場的挑戰將比機車更艱難 既然要搞, 就一次攻頂吧 ![]() 就是這個不怕死的精神讓才開始製造汽車兩年的本田 在1964年就推出第一台F1賽車 RA271 ![]() 當年的F1引擎規定是1300~1500自然進氣引擎 大多數的F1賽車都採用V8引擎, 馬力在190~220匹之間 可是, RA271硬是裝上了V12引擎 弄出了230匹馬力 可惜的是, 當年HONDA選的車手Ronnie Bucknum是個菜鳥 也是第一次參加F1賽車 沒能把這台車的性能發揮出來 1965年 本田換了個叫做Richie Ginther的車手 並將原本RA271的車身懸吊進行微調, 稱做RA272 並在1965的F1賽事的墨西哥站奪得冠軍 ![]() 1967年 為了配合當年F1賽事的規則更改 車隊可採用1500cc增壓引擎或者3000cc自然進氣引擎 HONDA又推出更強的RA273賽車 車重僅有650公斤 ![]() ![]() 採用水冷四行程90度V型12汽缸DOHC 4氣門3000cc引擎 最大馬力已經超過400匹馬力 極速已經有350km/h了 ![]() 賽季的後半 本田又弄了這台RA300參加比賽 ![]() 一樣是採用水冷四行程V型90度12汽缸的3000cc引擎 但最大馬力暴增到420匹的水準 ![]() 也在義大利站中 再度獲得冠軍 ![]() 1968年 本田又推出了RA301賽車 最主要的變更是採用無車架設計的一體式結構 將車重由前代的650公斤, 減輕到530公斤 ![]() 動力部分仍採用編號為RA273E的90度V型12汽缸3000cc引擎 馬力也又往上提升到450匹 在那個大家都只有360匹馬力的年代 本田車在直線要海放人家, 根本就是輕而易舉 ![]() 不過, 比賽是很殘酷的 雖然本田的引擎是全世界最強 幾個分站的賽事中也有不錯的成績 但是整年度加起來, 還是離頒獎台非常遙遠 1968年的賽季末 本田宗一郎決定退出所有比賽 包含MotoGP和F1等等 -----------------------------歷史的分隔線-------------------------------- 雖然HONDA積極的投入F1賽事並未獲得獎盃 但在造車工藝與引擎科技卻有長足的進步 1967年 HONDA發表了第一台前置引擎前輪驅動(FF)的國民轎車 N360 並採用F1賽車中的無大樑結構設計 讓車重僅有475公斤 ![]() N360的動力來源是以CB450的機車引擎為基礎 將排氣量由450cc降為354cc讀空冷四行程直列兩缸OHC引擎 最大馬力有31匹 ![]() 1969年 本田宗一郎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將本田第一部生產的T360輕型運動貨卡的生產移到日本以外的地區 台灣!! 這部編號稱為TN360的輕型運動貨卡 就是1969年由台灣三陽工業生產的 ![]() 前面有提到的N360 後來也加大排氣量為600cc (N600) 並交由台灣三陽工業製造 1969年底 本田推出了 HONDA 1300車款 ![]() 這台稱做HONDA 1300的小型房車 有分四門與兩門款 ![]() 最特別的是 HONDA 1300的動力來源是採用空冷直列四缸1300cc引擎 ![]() 在當時 研發中心建議排氣量1300的引擎散熱系統用水冷會比較恰當 不過, 這個提議被本田宗一郎打槍了 ![]() 本田宗一郎說......... 所謂水冷引擎, 最後的散熱排還是要靠流動的空氣冷卻 也就是說, 引擎散熱的根本就是空冷啊 空冷引擎的最大缺點, 就是噪音比較大一些 那把引擎聲浪弄好聽一點不就解決了嗎? 就這樣... 在本田宗一郎的堅(逼)持(迫)下 史無前例的1300cc空冷引擎就誕生了 ![]() 這顆劃時代的空冷1300cc引擎, 最大馬力可達110匹 採用的冷卻技術叫DDAC (Duo Dyna Air Cooling, 雙重空氣冷卻系統) ![]() 概念很簡單 就是把引擎的外部用金屬片包起來 金屬片的外面靠自然流動的空氣散熱 金屬片的裡面......就用一個大型的風扇持續的吹 ![]() DDAC除了強制風扇冷卻引擎外 還有獨立的機油冷卻器 ![]()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 本田的DDAC雙重冷卻系統, 就是現在大家氣冷速克達機車用的冷卻方式啦 ![]() 雖然DDAC的冷卻方法開創了本田的技術力 但... 最後的銷售成果並不如預期中樂觀 也讓本田宗一郎徹底的反省 本田以往的新車種開發方式 都是看本田宗一郎這個天才想到什麼 大家就做什麼 雖然在技術上持續突破 但做出來的車種卻離大家的喜好越來越遠 經過幾次市場調查的結果 也給本田宗一郎很大的打擊 調查的結果顯示, 大部分的民眾認為 本田的車雖然引擎很棒, 馬力很強 但........也只有引擎比較強而已 只有引擎的優勢並不能成為購買的唯一考量 反而是整體的平衡才是大家想要的 1973年 本田宗一郎痛定思痛後 HONDA真正改變世界的汽車終於亮相 那就是HONDA CIVIC (台灣叫喜美, 或者洗屁股) ![]() 這台1973年的HONDA CIVIC 就是喜美的第一代 本田宗一郎把這台車命名為CIVIC 是希望這台車跟CIVIC的翻譯意思一樣, 是屬於市民, 公民與都市的大眾車種 並採用台型結構, 讓車身的重心低, 車身的接地面積也更大 ![]() ![]() 也是HONDA首次在小型轎車上採用四輪獨立懸吊設計 使得乘坐感勝過當時的同級車種 ![]() 採用水冷四行程直列四汽缸OHC引擎, 排氣量為1169cc 壓縮比8.1, 最大馬力為60匹 配上僅有600公斤左右的車重, 0-100km/h的加速只要12.8秒 ![]() 各位或許注意到車頭水箱護罩上的CVCC字樣 因為當時美國提出了環保概念 對汽車的廢氣排放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標準 所有車輛都必須符合環保規範才能上市 ![]() CIVIC搭載了當時本田最先進的CVCC低汙染引擎 在引擎進氣岐管上設計了一個獨立的空氣室 當引擎燃燒時, 可讓大量的空氣進入引擎 達成稀薄燃燒的效果 如此一來, 不需要觸媒轉換器也可以輕鬆通過美國的環保法規 ![]() 1979年 稱為SUPER CIVIC (超級喜美)的二代目CIVIC誕生 排氣量有1300cc與1500cc兩種 1300cc的引擎可發揮68匹馬力 1500cc的引擎可發揮80匹馬力 ![]() 除了引擎動力加大外 最主要的差異點就是車室空間變大了 ![]() 1983年 本田推出第三代CIVIC, 原廠的名稱為WONDER CIVIC 以三門掀背車款為主力 ![]() 採用1488cc的水冷四行程OHC三氣門直列四缸引擎 最大馬力為100匹 ![]() 也是從這一代開始 有了高性能的Si版本 第四代CIVIC 大家就應該比較熟悉了 從這代CIVIC開始有SiR版本出現, 裝著B16A DOHC VTEC引擎 ![]() 不過HONDA博物館裡面沒有展出 第五代CIVIC也沒有展 ![]() 第六代CIVIC 出現在1996年起 ![]() 最強版本稱做CIVIC Type R 裝著B16B引擎 1600cc的DOHC四氣門可以榨出185匹馬力 ![]() 其他的車系我就不另外介紹了 第一代的HONDA ACCORD 發表於1976年 ![]() ![]() 當年有動力方向盤的車 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啊 ![]() 1980年代 全球的汽車市場開始流行啟閉式頭燈 啟閉式頭燈版本的ACCORD AERO DECK版 發表於1985年 ![]() ![]() HONDA PRELUDE 發表於1983年 ![]() ![]() 1985年的HONDA INTEGRA (有人叫硬地瓜) ![]() ![]() 這台車應該比較多人認得 雖然它是1990年代才出廠的 為了維持跑車風格 還是用了啟閉式頭燈 ![]() 這也是HONDA應用F1參賽的科技 傾全力打造的中置引擎後輪驅動的純種跑車 -- HONDA NSX ![]() 這台稱做HONDA NSX-R的名駒 (NSX Type R) 比一般的NSX更輕了120公斤更適合賽道使用 ![]() 引擎部分採用3000cc的四行程水冷DOHC V6引擎 加上了HONDA的 VVT(氣門正時可變) 科技 與 VTEC (氣門揚角可變) 技術 在日本政府的馬力自主規制下, 最大馬力被壓制在280匹 ![]() -------------------------喘口氣的分隔線 ------------------------------ 前面提到, 本田決定在1968年退出所有的比賽 專心生產與研發機車與汽車 12年後 也就是1980年 本田又重回賽事的懷抱 不過, 有了前面F1賽車失敗的經驗 本田宗一郎決定從提供引擎的方式進入比賽 除了從小排氣量引擎中榨出大馬力本來就是HONDA的強項外 也慢慢培養實力 1981年 採用RA261E引擎出戰的MARCH HONDA 812賽車 在1981年的賽季中獲得四戰兩勝的成績 1982年的賽季中, 更獲得四戰三勝的成績 ![]() 1984年 RALT HONDA RH-6-84賽車採用代號為RA264E的引擎 水冷四行程V型六汽缸, 排氣量為1996cc 最大馬力超過330匹 ![]() RH-6-84在1984年的賽季中 獲得11戰9勝的佳績 ![]() 有了F2賽事得勝的信心 HONDA還是希望回到F1級別的賽事 採用F2級別提供引擎的模式 一步一步的往上發展 1983年 SPIRIT HONDA 201C是回歸F1賽事的第一個作品 採用RA163E引擎的201C 排氣量為1496cc的水冷四行程80度夾角V型六汽缸引擎 加上雙渦輪之後, 最大馬力超過600匹 ![]() 1984年 WILLIAMS HONDA FW09賽車 一樣採用RA164E引擎 ![]() 1987年 LOTUS HONDA 99T 採用代號為RA167E的水冷四行程80度夾角V型六汽缸引擎 1494cc配上雙渦輪增壓 馬力超過950匹, 車重僅有540公斤 ![]() 1988年 McLAREN HONDA MP4/4採用RA168E引擎, 水冷四行程80度夾角V型六汽缸雙渦輪增壓 搭配HONDA的PGM-FI供油電腦 1494cc可榨出600匹 熟悉F1的車迷應該知道, 這台是Ayrton Senna (洗拿)的賽車 ![]() 當然, 本田博物館中 還有數不盡的F1賽車可以看 ![]() 關於F1賽車的歷史 我就不在這邊多說了 ![]() 請大家自己賞圖吧 ![]() ![]() ![]() ![]() ![]() ![]() ![]() INDY大賽車用車款 ![]() ![]() ![]() 除了F1賽車和INDY CAR賽車外 本田對房車比賽也非常熱衷 ![]() 有玩PS主機GT系列賽車的朋友們 對這台HONDA NSX GT選手仕樣車應該不陌生 ![]() HONDA NSX 的GT耐久賽仕樣車 ![]() 這台是NSX的LE MANS 24小時耐久賽比賽車 也是第一台在利曼24小時耐久賽中獲獎的日本車 ![]() 據說當年在比賽的時候 因為是雨天 對車手的技術考驗是非常艱難的挑戰 ![]() 不過, 當年的參賽車手是 土屋圭市 / 高橋國光 / 飯田章 下雨天應該難不倒這幾位車手 有看頭文字D漫畫的網友, 應該聽得懂我的意思 ![]() ![]() 本田從各種比賽的參賽經驗中 得到了自我挑戰的機會 而不斷的鑽研更高深的引擎技術與造車科技 將賽場累積的經驗與成果 持續地運用在一般乘用車上 使得產品越來越有競爭力 這才是大家樂見的成果 ![]() 下一章, 我們將跟各位分享 本田在汽機車雙頭運行的成果下 有哪些更有趣的產品 ![]() 敬請期待Part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