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作車聲明
有在關注 PGO 水冷之王 TIG 的讀者們,相信看完了發表會文章一定還不過癮,沒關系!編輯部這次透過管道在發表會前先行向 PGO 原廠借到未上市的 TIG 試作車 來為讀者們大解密;根據官方表示,此試作車與實際市售的版本可能有些許不同之處,本次的實測數據僅供參考。
前言
PGO 在過去曾推出主打動力強悍的 TIGRA 150,首批車型曾以幾近瘋狂的 16 匹軸馬力擁有「原廠改裝車」的美名;但 TIGRA 車系儘管在動力上具備優勢,為人詬病的車架、彎道性能也是過去 TIGRA 的遺憾。時隔 12 年,PGO 再度推出性能水冷緊湊車型 TIG,除了保有同級最速的動力表現,官方也一再強調,TIG 車架、懸吊經過重新設計,動態表現全面革新,到底提升了多少?改變了哪些部分?話不多說,就趕緊來一探究竟吧!
本次的深度測試內容由於項目繁多,讀者可以參考以下文章架構分段閱讀:
一、試駕心得
1-1 TIG 試駕印象
1-2 多段可調 TCS 介紹
二、各項數據實測
2-1 馬力機測試
2-2 0-800 公尺加速測試
2-3 繞錐測試
2-4 煞車測試
2-5 大燈測試
三、車輛拆解
四、外觀細節
結語
試駕心得
1-1. PGO TIG 試駕印象
名副其實的彎道藝術家
首先,相信有在觀望 TIG 的車迷最關心的一定不是動力部分,因為向來拿手壓榨引擎輸出表現的 PGO 在動力表現往往是不讓人擔心的;所以,我們先從大家在意的操控表現談起。跨騎上車,由於 TIG 本身出色的動力表現,騎士可以在入彎前達到更高的車速,在減速進彎、重心開始轉移到車輛前半部的同時,明顯感覺到前叉阻尼的支撐性,穩穩撐住下沉的車頭。
緊接著,當騎士開始傾倒、深入彎心的過程中,過往 TIGRA 因為車架扭曲造成的拉扯感較明顯,尤其在高速彎路段;TIG 透過重新設計的強化車架,在進彎的過程中並沒有任何的晃動感受,除了穩健的車架反應外,隨之而來的是源源不絕的安心感,騎士可以很明確知道自己前後輪的位置、前輪的指向,即便是需要做路線修正的動作也能更有信心。
補油出彎!過去 TIGRA 車系因為大馬力輸出特性,車架的不安定感在出彎大補油門的同時也會被放大。相同的操作來到 TIG 上,在出彎奮力灌下油門的時候,車架反應依舊相當沉著,雖然車頭仍有些微的浮動感,但相信這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為相當充沛的動力以及原廠配胎導致,若是車主在購車後針對輪胎進行升級,TIG 的彎道動態將能夠完整解封!
連續彎換位、靈敏確實
但也別忘了,TIG 採用的仍然是 12 吋前後配胎加上 1,295mm 的短軸距,在剛性提升的車架前提下,若要進行連續、低速彎的換位還是保有較現在主流 13 吋車款更敏銳的靈活性。此外,這次 TIG 升級後的前對四卡鉗,雖然並不是以極端的制動力為調校方向,但手感尚屬線性,搭配原廠 245mm 固定圓碟之下,在高、低速彎的配速都能得心應手。
賽場目標開發,傾角大幅提升
以往 TIGRA 除了車身動態的遺憾外,甚至被有些擁有過的車主認為是一輛空有蠻力、沒有傾角的車;這些反饋,當然 PGO 工程師都放在眼裡,TIG 車架除了剛性提升外,兩側的車架也都進行內縮設計,搭配內縮的側柱、排氣管前段、後傳動外蓋等,即便是以速度較高的大傾角過彎,「就是磨不到」!從特寫照片來看,右側排氣管前段幾近極限傾角時離地面都還有一截距離。
或許車迷對 PGO 在賽車場上的表現較無印象,但這次 TIG 的設計則是找來了賽車手參與開發;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發現,車身左側的側柱非常明顯的刻意內縮,別說 TIGRA 了,就連時下許多主打運動型的速克達都容易在左彎磨到側柱、中柱,經過反覆的測試,照片中後輪已經離滿胎剩不多的距離下,TIG 車身左側還有許多離地空間,看來車主若想要發揮 TIG 極限彎道性能的話,首先要改的就是一組大尺寸高胎啦!
優良動力傳統!七期環保奇蹟
最後,在動力表現部分,TIG 毫無疑問的是現在國產白牌速克達中最有衝勁的車款;從車輛靜止、轉下油門起步剎那,離合器約在 3,250 轉時接合,這時 TIG 就像子彈般射出,然後轉速會一路飆升到約 7,500 轉附近將車輛提速;雖然最大馬力 17.8 匹落在 8,000 轉,但從錶速 0~85km/h 可以說是一氣呵成,沒有任何的遲疑。若是以跑山常用的 7~8,000 轉速域之間,TIG 在動力上有著不容質疑的絕對優勢。
不過就實際的加速體感而言,TIG 並不像初代首批電腦代號 927 的 TIGRA 150 加速那麼狂暴,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電腦油圖的撰寫方向不同,TIGRA 150 過去加速的拉扯感雖然已不復見,不過 TIG 在整體的加速過程則是給人一種「快得非常有效率」的感受,感覺每一分引擎出力都最有效得被傳遞到車輪、地面上,在現今嚴苛的七期環保法規下,排氣量僅 169.5c.c 的單缸引擎能有這種表現真的讓人訝異。
PGO TIG 騎士四視圖
與過去 TIGRA 發表之初提供三種椅墊座高版本不同,目前 TIG 僅提供單一座高版本;下圖騎士身高 171.4cm(不含鞋底厚度),跨高 81.2cm,雙腳可以完全平踏,這點與主流 13 吋旗艦運動車型有顯著的差異。
1-2. 獨家雙效合一 TCS
一定會有車迷疑問,在現今已經成為各家車廠旗艦車款必備的 TCS 循跡防滑系統,為什麼 PGO 到現在才推出呢?根據官方表示,因為該廠採用 BOSCH 的雙效合一 TCS 系統,透過「退點火」、「斷供油」兩種原理達到目標,更是目前同級車種中唯一具備可調 A、B 模式 TCS 的車款;此外,有別於他廠的系統,TIG 在 ABS 做動時 TCS 依舊可以介入;本次文章重點放在 TCS 實際使用效果上,若是對 BOSCH TCS 系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以下文章了解更多:
延伸閱讀:PGO TIGRA 250 深度解析與開發中的多段 TCS 系統揭露
TCS OFF
首先,在濕滑泥濘路面上示意,若是將 TCS 系統完全關閉的話,轉下油門,可以看到 TIG 後輪會處於打滑的狀態,並捲起非常多的泥濘、車輛大幅度滑動,試車手甚至沒辦法將雙腳離地,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TCS ON
雖然這次 TIG 因為 TCS 介入程度不同,分為 A、B 兩種模式,A 模式是最安全、介入程度最大的狀態;B 模式則是較運動化,允許後輪滑動量較大的模式。從下圖可以看到,TIG 在 TCS B 模式中,仍可以穩穩得在泥濘中前進,並且幾乎沒有捲起土石,可見車輛的穩定性,而且試車手也可以將雙腳完全離地,安心駛離濕滑路面。
若是在 TCS 完全關閉的情況下,大動力的 TIG 起步甚至會出現輕微浮頭的情況,若是將坐點後移,甚至要孤輪也是相當容易的;所以說,像動力這麼充沛的 TIG 確實有配備 TCS 的必要性,更能提供騎士更多的行車安全!(圖為專業車手在封閉場地測試,一般道路嚴禁危險駕駛)
各項實測數據
2-1. 馬力機測試
加速有多快、馬力有多大口說無憑!就讓我們來將 TIG 推上馬力機測試吧!同時,為了降低 CVT 傳動帶來的影響,本次將進行 TIG 的定傳、輪馬力輸出測試:
在經過反覆的測試中取得最佳數據,TIG 在馬力機上最好的輪馬力表現居然來到了 15.2 Hp/8,563rpm,最大扭力也有 13.6Nm/6,430rpm 的表現,從馬力圖中可以發現,TIG 在起中速域的出力是相當線性的,當轉速一路攀升置 8,000 轉之後迎來高原輸出,雖然最大馬力要到 8,500 轉之後才會出現,不過以速克達的使用情境而言,其實並不難達到。
2-2. 0-800 公尺加速測試
終於來到本次深度測試文章的重點,看了這麼多 TIG 加速有多厲害的敘述,就讓我們趕緊來實測 TIG 0-800 公尺的加速成績吧!有請小老婆當家車手,體重 106kg 的卡普大叔擔任測試車手。
起跑!經過不同 TCS 模式、多趟測試的結果,TIG 0-800 公尺最速成績為 TCS off 模式下的 34.350 秒,通過終點的 GPS 時速達到 101.8 km/h,加速表現十分突出。
多趟加速測試附表:
從最佳成績的第 6 趟 TCS off 模式單趟詳細數據來看,TIG 在 GPS 時速 0-80 km/h 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喘息,只用 9.479 秒就一口氣達成,在 90 km/h 之後加速力道才逐漸平緩,通過終點最高 GPS 實測速度高達 101.8 km/h,錶速顯示約在 109 km/h。而且,這是根據體重 106 kg 測試車手做出的成績,若是以一般使用者 70~80 kg 的體重騎乘,TIG 的加速表現將會更加兇猛。
2-3. 繞錐測試
緊接著是車輛靈活度測試,在繞錐關卡中,有趣的是,最佳成績是在 TCS B 模式下完成的 5.923 秒,其中,介入程度最大的 A 模式以及 TCS off 模式表現,都不如運動化模式的 TCS B;因為繞錐是車輛在低速間迴旋、重心轉移的一項關卡,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前後輪速差的狀況,這時候 TCS 介入程度就是成績好壞關鍵!
TIG 繞錐測試成績附表:
若是 TCS 介入過早,車輛的動力就會被抑制更多;若是 TCS 關閉,則可能造成更大程度的滑動,損失速度;因此,在官方宣布偏向 Sport 設定的 TCS B 模式提供車輛在滑動與加速間的最佳狀態,也可以看到 PGO 這次在 TCS 滑動量標定、調校下的苦心,果然帶給 TIG 優異的動態表現以及安全性。
2-4. 煞車測試
最後是 TIG 測試,提到煞車部分,PGO 更是在同級距最早搭載 BOSCH ABS 防鎖死煞車系統的車廠;如今 TIG 車上的 ABS 已經更新到 BOSCH 10.3 版本,在防鎖死煞車的性能表現有所提升。經本次實際測試最佳數據,TIG 從實速 60 km/h 到車輛煞停,單前煞僅需 2.901 秒,所需距離 33.9 m;單按後煞煞僅需 4.441 秒,所需距離 38.9 m;前+後煞車僅需 2.624 秒,所需距離 27.3 m。
煞車成績附表:
2-5. 大燈測試
燈具配備也是這次 TIG 的重點配備之一,捨去 TIGRA 車系大燈在龍頭的設計,換上時下流行的斜板雙大燈造型,並採用高亮度 HP LED 燈具,在造型上已經有大幅的變化,那究竟實際表現如何呢?
從 TIG 近燈表現中可以看到這具 LED 大燈最亮處聚焦在中央最靠近的 5 公尺角錐,最大亮度擁有 154.4lx,左右 5 公尺角錐也有 70lx 以上的表現,以近燈單光源的設計下,表現還算不錯。
遠燈部分,最佳照明度延伸到中央 10 公尺角錐,並有 265.5lx 的成績;最遠的 25 公尺角錐則大約在 20lx 上下,雖然在遠燈的表現部分則沒有特別突出,但也已經達到與時下熱門的旗艦 LED 頭燈旗艦車種不分高下的水準。
車輛拆解
那麼,到底 TIG 這台車還有哪些看不見地方進行修正了?在 VORTEX 二代水冷引擎的加持下,周邊部件、車架、傳動、引擎吊架等細節又有哪些全新設計呢?二話不說,就讓我們拆下去!
先看到前懸吊部分,TIG 採用的是內管直徑 33mm 的正立式前叉:
內管外露長度約在 130mm;從附著的油膜推測,行程約為 90mm。
後避震長度為 330mm;角度為 74 度。
近看可以發現這次的後避震上鎖點為外露設計,車主要自行改裝後避震變得相當方便、簡單。避震器上座後方的塊狀突出物體就是整流器啦!過去 TIGRA 150 車系將整流器設計在車側、排氣管正上方,但因為離排氣管較近,伴隨而來的高溫也容易影響整流器使用壽命;TIG 的整流器移至此處,將能有效提升散熱效率。
根據原廠釋出的官方數據,TIG 的傳動蓋角度、高度都為了追求最大傾角有所調整,更向上拉提、內縮的設計,都可以看到追求運動表現的痕跡:
傳動開拆!
首先卸下傳動塑膠外蓋,可以看到傳動蓋本體,上方刻有 AJ 引擎代號等字樣,且在後組碗公處有進行打孔、強化散熱的設計。
在塑膠外蓋內側有著減少共振異音的海綿:
從車尾看去,傳動外蓋做的比較扁平,以利極限傾角的提升;此外,也可以發現齒輪油洩油孔從正漏改為斜側漏設計:
空濾蓋內部,根據原廠表示,TIG 這次也在進氣系統進行優化,加大進氣量以追求更多的動力輸出表現。
空濾棉同樣採用百葉狀設計,增加棉片面積、提高濾汙效率:
空濾背面也有鐵網支撐,主要是避免迴火、迴油時的負壓損壞空濾。
傳動蓋下方則是機油濾芯蓋、機油洩油孔:
傳動蓋前方的散熱進氣槽設計:
卸下傳動蓋:
傳動蓋四周採用傳統橡膠膠條設計,減少水氣、雨水進入造成傳動打滑的情況:
傳動蓋對應後軸處也同樣有培林設計:
將傳動組完全卸除後,可以看到完整的 Case 內側:
首先是皮帶部分,TIG 使用大廠 BANDO 製品:
且為單齒皮帶設計:
接下來就是傳動部件的各種配件量測了,為了方便各位讀者的閱讀,本文在此附上各規格量測數據表,並附上量測照片作為證明:
皮帶數值:
普利盤為六顆普利珠規格:
普利盤數值:
普利珠數值:
套筒數值:
開閉盤為直溝的形式:
大彈簧數值:
離合器數值:
碗公數值:
碗公內側為平滑,無溝槽、打洞的設計:
接著是車廂空間,除了發表會上的安全帽測量,我們也進行了更準確的長寬數值測定,TIG 的車廂長度為 47.5cm,最寬處為 32cm。
拆下車廂,TIG 的引擎本體清晰可見,這樣的佈局與 TIGRA 有些許接近的地方,如進氣歧管的布局、噴油嘴等等。
進氣溫度、壓力感知器同樣採用 BOSCH 元件:
水溫感知器位置:
TIG 的噴油嘴為 4 孔形式:
在胸蓋內側、引擎汽缸蓋前方也可以發現 TIG 強化車架橫向剛性的鋼管結構:(照片左上為車頭方向,右下為車尾方向)
後方電瓶座上方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設計:(照片左上為車尾方向,右下為車頭方向)
TIG 的 169.5c.c VORTEX 二代水冷引擎也將電盤輕量化,取得更好的動力表現,這也讓 TIG 擁有 17.8ps/8,000rpm 的最大馬力以及 15.8Nm/6,500rpm 的最大扭力峰值,這點較 TIGRA 車系來說也是有著顯著的提升。
但眼尖的讀者應該發現,過去預留給水冷 GMAX 的多連桿機構吊耳居然還在。官方也證實,TIG 的 AJ 引擎正是由 AF 引擎本體優化而來,所以在 Case 上面可以見到部分 AF 引擎的遺跡。
傳動處的吊耳也都還在:
在引擎吊架的部分, TIG 延續著下吊架的設計,類梯形結構將引擎本體與車架結合,這樣的結構雖然路感較清晰,但低重心帶來的優異操控感也是有目共睹的。(照片為車輛左側,左為車頭方向,右為車尾方向)
不過在引擎吊架右側,多出了類似俗稱狗骨頭的強化拉桿結構:(照片為車輛右側,右為車頭方向,左為車尾方向)
電瓶使用的是 TTZ10S 的 10 號電瓶:
BOSCH ECU 行車電腦這次則移到了電瓶後方,更接近車尾處:
將水冷排導風孔外蓋卸除,可以看到 TIG 的前水冷排裝置,並有強制冷卻風扇;經實際測試,在水溫達到攝氏 103 度時會觸發風扇啟動,強制降低水溫,而當水溫降到 93 度時,風扇則會自動關閉。
左側油箱蓋上方的副水箱添加孔,經過重新設計的內裝造型,車主自行添加水箱精將會更加便利。
再把車手蓋卸除,答案揭曉!可以看到以前設計在前內裝置物廂處的 BOSCH ABS 主機,這次移到了龍頭正中央,不得不令人讚嘆 BOSCH 10.3 代 ABS 主機的體積又更加縮小了,可以藏在僅存沒多少空間的龍頭車殼內部。或許是因為配重的考量,原廠決定將主機改移至此,但這個位置或許會增加車禍撞擊而讓 ABS 主機損壞的可能。
上方則可以窺見無段調整的 TFT 儀錶板底座支架,且各部位線組都有防水設計,相信在日後的妥善率上都會有所提升:
ABS 主機特寫:
外觀細節
外觀
說到外觀設計,PGO 一直走著自己的路線,客觀來說,其設計語彙較接近歐洲風格的速克達外觀,與國內主流的日系、台系美學略有所不同;這次的 TIG 也是一樣,從車頭碩大的水冷排導風孔、大燈造型都可以嗅到濃濃的、需要時間消化的歐洲車美學。
PGO TIG 這次雖然是雙大燈造型車款,但實際點亮大燈會發現,只有左側是近燈,形成了俗稱的獨眼龍造型,營造出仿賽車款的運動氣勢。在最外側的燈條造型則是兼具日行燈與方向燈功能。
遠燈開啟時,近燈也會保持開啟。
除了方向燈外,TIG 也配備雙黃警示燈功能。
車尾尾燈設計成分離式造型,由橫向的 LED 燈珠與中央的導光片形成主視覺。
方向燈位在最外側,也是採用 LED 燈珠的形式。
煞車燈僅有 LED 燈珠的部分,中央導光片為恆亮設計。
PGO TIG 後煞車燈示意:
水冷排導流孔內側也採用鰭片式設計,達到一定的導流效果;但在鰭片內側並無任何阻擋異物入侵的網板,由於 TIG 這次的水冷排導流孔設計的面積更大,鏤空孔洞也更多,若有相關的保護措施會更好。
車側方向燈 / 日行燈旁的車殼則設計了相當複雜的線條,在光影照射下看起來是相對立體、富有層次的。
左側散熱孔可以看到副水箱位置、水位,且預留了水位觀察孔,以便車主日後注意水箱水狀況。
車手蓋採較為緊湊、凝縮的設計,上方也搭配小小的擋風板,試圖融入主流速克達設計元素。
左右兩側的煞車總泵採半外露式設計,油量視窗可以立刻判斷煞車油油量、衰退狀況。唯一較可惜的是煞車拉桿的感應線組外露較明顯,細節略顯浪漫。
從車側視角可以看到,由於尾殼向上拉提的關係,車身中段看起來緊實、輕盈,但也讓車尾視覺效果相對拉長、後墜。
車側的 TIG 標誌,終於不再像 TIGRA 250 車系採用幾何造型的搭配,走的是簡單、俐落的風格,在外觀上較為討喜。
側殼前段也加入了稜角分明的飾蓋,替車身前後段的造型連接提供更完整的一體感。
尾燈則帶有幾分 TIGRA 250、Alpha Max 的身影,採用嵌在內裝件的方式處理,在橫向 LED 燈珠有著 TIGRA 250 的視覺感受、中央的集中導光片造型則是濃濃的 Alpha Max 味,加上厚重的內裝件;感覺原廠應該想在運動風格上營造出跨界的視覺感受。
椅墊採用防滑材質,並有紅色車縫線些許點綴,強調 TIG 的運動氛圍,實際的使用感受上,防滑材質確實能讓騎士在彎中穩穩地坐在上面,但由於前座的下陷角度較平緩、段差較小,在大催油門加速的過程中,騎士會些微向後滑動。
接著是左側,傳動外蓋、空濾外蓋的部分,熟悉 TIGRA 車系的車友應該不陌生,TIG 空濾外蓋造型看起來非常的孰悉,不過傳動外蓋因為本體造型的修改,在外觀上則是全新的設計。
右側排氣管防燙蓋也有特殊的咬花紋路,雖然未經實際測試,但目測排氣管尾段的鎖點看來與 TIGRA 150 相當接近。
駕駛視角:
椅墊後方,帶有濃濃 Alpha Max 影子的大燈上蓋也有碳纖維咬花、TIG 雕刻字樣。
內裝
接著看到右把手總成,依序為緊急啟閉開關、雙黃警示燈、電啟動按鈕:
左把手總成依序為遠近燈/超車燈、方向燈撥桿、喇叭:
左側把手總成前方常見的超車燈位置則是 TCS 模式切換鍵:
前內裝左側為加油孔,官方建議使用 95 無鉛汽油:
右側為 Keyless 中控鎖、雙孔充電裝置。Keyless 中控鎖則與 PGO Spring 車系採相同模組,按壓感應電門啟閉,油箱開啟、坐墊開啟則設計在中央,為按鍵式設計。
TIG Keyless 感應鑰匙造型:
雙孔充電裝置分別為一 USB 插孔以及一 Type-C 充電埠,方便對應車主不同的電器裝置:
右側前置物箱雖然看似沒有大面積開口設計,但深度表現不差。
這次 TIG 也換上了防跳脫掛勾,雙層扣具車主可以將袋裝物品妥善掛置其上,終於不用再擔心雞排跳樓啦!
不過或許因為車架設計,TIG 的車廂表現並不算亮眼,根據發表會上的實際測試,基本上全罩安全帽無法收納入車廂,頂多一頂 3/4 安全帽是可以的。
TIG 這次的輪框造型也是全新設計,採用運動風格強烈的五爪造型,搭配深古銅色烤漆,讓 TIG 擁有更加洗鍊、成熟的視覺效果。
前制動部分則換上了過去 GMAX 車系使用的基本對向四活塞卡鉗,不過在卡鉗外觀有所改變,並搭配 245mm 固定式碟盤,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制動力道在 TIG 充沛的動力下還算堪用,但俗稱的蟬叫聲卻是相當明顯的!
後制動雖然維持同樣的對向雙活塞、俗稱大螃蟹的卡鉗本體,並為下置卡鉗設計,但仔細觀察,煞車油管的走線從以前 TIGRA 150 原本的避震器下方,改成從搖臂前段就向下走線的設計,有效防止避震器作動造成的磨損。
車側視角:
五吋 TFT 全彩液晶儀錶
在車輛本身的外觀配備上,TIG 搭載了 PGO 最新研發的 TFT 全彩液晶儀錶,除了清楚的資訊幕顯示外,更具備了車輛多項數值監控、調整功能,大幅提升了整台車的科技含量。
這組儀錶板也提供了上下 25 度可調整功能,為了對應不同身型的騎士,根據官方表示,儀錶本身擁有角度可調設計,讓身高 150 公分到 190 公分的車主都能擁有最好的可視效果,也可以間接避免因陽光照射角度不同造成判讀不清的狀況。
最高角度示意:
回到儀錶本身,首先看到主畫面,這次 TIG 儀錶板擁有雙 UI 介面,車主只要透過同時按壓儀表板上的左右兩側調整鍵即可進行切換:
模式一為條狀轉速錶的模式,與時下許多仿賽跑車採用接近的運動風格設計:
模式二則是傳統的虛擬環形轉速錶,適合習慣看圓錶的車主使用:
以及日、夜間畫面的選擇;車主除了可以自行切換外,也可以選用 auto 模式,當儀錶的感光元件偵測到騎士在暗處、光線不足的地方,儀錶會自動切換成黑色底面:
車主也可以輕按在右側的調整扭啟閉怠速熄火功能:
透過左把手上的按鍵,則可以切換 TCS A / B / off 模式,但官方也表示為了安全考量,無論車主在騎乘過程中將 TCS 設定為哪一種模式,只要經過熄火、重新啟動車輛後,系統會自動回正為最安全的 TCS A 模式。
此外,進入選單內,這顆儀表也詳細即時顯示車輛的各項參數設定,並提供車主作變更;如怠速熄火秒數、螢幕亮度、速度警告等非常多功能:
上述所提到的螢幕日、夜間、自動感光模式也在此調整:
移除了過去在車廂的傳統防盜鎖開關,TIG 這次將防盜鎖整合到儀錶板內:
不僅可以透過車輛解鎖,也可以在手機連線 PGO APP 上進行密碼修改、解鎖等動作:
選配原廠胎壓偵測的車主也可以在此瀏覽胎壓資訊:
甚至進一步設定胎壓警訊值:
與過去的 TIGRA 一樣,車輛的故障碼、電腦版本等資訊也有記載:
車輛速度、TPS 油門開度、進氣壓力、水溫等詳細數值都一覽無遺:
當然,這顆儀錶板也具備 PGO APP 智慧型裝置連線系統,上述的內容車主也可以在手機上快速瀏覽、變更設定。
唯一要注意的是,以前 TIGRA 車系內鍵在儀錶板的 POWER TEST 性能數據測試模式,現在只能在手機 APP 上進行連線、觀看,儀錶板上已經不具備此功能。
若有選配行車紀錄器的車主,在使用方向燈時儀錶板則會出現後鏡頭影像;若是購買標準版的車主則會顯示藍屏。
結語
相信對於新生代的玩家而言,對 PGO TIGRA 150 車系是相對陌生的,畢竟距第一代 TIGRA 問世已經是一輪生肖以前的事情了,但從這次新款的 TIG 來說,PGO 確實擁有了重拾水冷之王稱號的籌碼。TIG 在動力、懸吊、操控方面不僅明顯勝於過往 TIGRA 150 車系,就算是面對現今市場上的同級對手也是戰力滿滿;姑且不論主觀因素佔大多數的外型設計,TIG 也確確實實承襲了 PGO 過去好料滿滿、牛肉大碗的傳統,以不到 12 萬的價格就能入手標準版 TIG,並且一次擁有獨步其他車廠的多段 TCS、最新世代 ABS、多功能角度可調 TFT 儀錶板、同級無對手的動力、樂趣十足的動態表現。
那麼究竟是這些滿載的高科技配備加上競爭力十足的價格吸引人呢?還是獨特的歐風外觀會讓車迷們打退堂鼓呢?只能說 TIG 日後在市場上的反應絕對不輸其優異的性能表現,都相當令人感興趣!
本文最後由 sinove1215 於 2023-5-6 14:15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