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談起機車旅行,在你心目中的版圖會是什麼模樣?
而什麼樣的車最適合長途公路旅行?
大多數人也許會聯想到多功能車款,粗曠的外型再加上較大的輪胎尺寸,以及較長的懸吊行程,讓它能在土路及一般公路上發揮一身本領,掛上三箱以及驚人的承載力更成為不少人購車的理由。而部分車友會選擇旅跑車款,往性能取向靠攏的騎姿以及操控性,就算不旅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現運動精神。
但你可曾想過一部車生下來就擁有三箱置物空間、端正到猶如觀音娘娘出巡的坐姿、無段可調電動風鏡、加溫把手以及加溫椅墊、藍芽系統,甚至是豪華的音響配備?而這些東西你都能在Honda旗艦休旅Goldwing上看到,從最後一次小改款至今已相隔7年之久,究竟2018年式樣的Goldwing有哪些突破性的發展,騎乘感受又是如何?請認真地往下看。
2018 Honda Goldwing改款重點
- 車重減輕41公斤
- 每缸汽門數調整為四支
- 全新前雙A臂連桿避震器
- 全新開發7速DCT雙離合器變速箱
- 電子油門
- 四種動力模式
- 新增低速前進檔功能(兼具倒車檔)
- 整合式發電機(捨去傳統啟動馬達)
- 新增怠速熄火功能
- 全車LED燈具
- Keyless免鑰匙系統
- 無段可調電動風鏡
延伸閱讀:2018 HONDA Goldwing Tour 深度介紹與騎乘感受
簡報與技術內容
2018式樣Goldwing開發責任者是由本田技術研究所二輪R&D中心,中西 豐先生所擔當。
第一代Goldwing於1975年上市,當時的造車理念並非以休旅為主要用途,而是以超越市售所有車種舒適的Sport Bike為取向,從外觀上看來它就是一般正街車的模樣,但它的車身尺碼夠大(車長2305mm),再加上19公升的油箱容量能提供長途續航能力,不少車主會裝上風鏡與行李箱來趟長途旅行,到了第二代Goldwing也就是GL1100,風鏡與行李箱已成為車輛標準配備,而椅墊更改為階梯形狀並採用類似沙發的型態,從此便定義Goldwing的休旅車形象。
從GL1000一直到GL1500均維持每四年一次性改款,但GL1500到GL1800卻相隔十二年之久,原因在於本田思考著:「到底該用什麼方式讓Goldwing車系成為指標性的旗艦休旅車款?」從最後一代於2011年上市的GL1800至今也有7年的時間,好不容易在2017年東京車展以全新姿態登場,而台灣本田非常迅速的在12月底新車大展宣告引進新款Goldwing。
(於金山TP MOTOR CLUB拍攝的GL1500,只可惜已成歷史的一部分在角落當起裝飾品)
延伸閱讀:[速報] 台灣本田引進 CB1000R, 2018 Goldwing, Africa Twin
而Goldwing長久以來秉持著豪華、氣派的外觀形象,不過隨著人們的需求越來越多,車上的配備也越來越多,這更造就Goldwing逐年發福的趨勢,同時讓人們聯想到這部車是不是不好駕馭?坐起來雖然舒服,但性能方面呢?是不是很無聊?這些聲音都化為本田進步的動力,車重不僅成為歷代最輕更壓在四百公斤內,車身尺碼也是最緊湊的一款。
理念部分則是打著「更令人振奮並滿足雙人的駕馭體驗」,畢竟這樣一台休旅車沒有後座乘客一起體驗它的好,其實有些可惜,而大多數Goldwing車主也是考量後座乘客的感受而購買。其中包含的意象為:以運動性能的革新並帶來高質感外觀,動力性能的革新以及全新科技完美駕馭,舒適駕馭的革新所展現豪華的操控體驗。
本次大改款重點之一為全車大幅瘦身41公斤,如此一來讓車重大幅減輕至383公斤,同時縮減引擎體積再加上油箱位置後移達成更好的車輛重心,大幅提升車輛運動性與轉向性透過右下角車輛剪影可以發現新款Goldwing車身尺碼更為緊湊。
鋁合金車架採取減少厚度讓重量下降2公斤,並採用自動化的MIG焊接工法讓車架更為穩固。
要達成更好的騎乘感受,另一項關鍵技術為前雙A臂懸吊,本田給予的名稱為「Double Wishbone」,其結構與Hossack、Duolever懸吊相似,差別在於避震器與轉向連桿位置、數目不同,相較於上一代傳統潛望式前叉來說,雙A臂懸吊能縮短轉向座及把手長度,讓騎士與轉向作更為靠近,同時減少30%來自路面的衝擊力並降低操舵慣性力矩40%。
透過比較圖可以觀察懸吊的行程方向有何不同,傳統潛望式懸吊在吸收路面衝擊力道時,會因為外管與內管的滑動而變形,在伸縮運動時產生阻力,而雙A臂是以上下兩個支臂所構成,若以前輪軸心來看,吸收路面衝擊力道時行程方向會呈現一個弧形,懸吊壓縮時車輪也不會大幅度往車身靠攏,藉由這樣的結構將轉向與懸吊作動分開,操控起來更為舒適。
在引擎方面曲軸採用新材質並將直徑減少4mm,同時也讓引擎本體縮短29mm,重量也少了6.2公斤,再加上捨棄傳統啟動馬達並整合至發電機,重量再減少5.3公斤。
和上一代相較之下引擎動力有所提升,再加上車輛減重而改善馬力重量比,在高轉速區域下動力延伸性也獲得改善,扭力表現從帳面數據(17.3kg-m)看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動,不過新GL1800更重視低轉速域的扭力輸出,起步加速時更靈敏。
本田旗下最著名的DCT雙離合器系統在Goldwing上更加進化,這是第三代DCT系統,同時將變速系統提升至七個檔位,這樣的目的在於能有效降低引擎轉速,達成更好的燃油效率,不過多了一個檔位勢必會讓變速箱體積和重量上升,但這顆變速箱內部齒輪採用新的材料,可減少齒輪面寬度。除此之外更有厲害的低速行進模式,前移與倒車都難不倒它,同時更加入緩衝器減少換檔時的噪音以及抖動感。
上一代GL1800為五速手排變速箱,齒比分布較為寬廣,新的GL1800將2檔齒比往前移並插入3檔齒比,使得1~4檔齒比更為綿密,在這樣的改變下能讓動力傳遞更為迅速,高速巡航時引擎轉速可壓得更低。
在引擎、車架、變速箱、懸吊系統等改變下,新款GL1800在空氣力學上下了不少功夫,整體風阻減少了11.8%。先前提到引擎長度縮短29mm再加上新式雙A臂前懸吊,使得騎士位置前移36mm,如此一來在無段電動風鏡的幫助下可有效降低騎士的撞風面積,減少長途騎乘的不適感,而電動風鏡最低與最高落差可達133mm,完全不用害怕冬天!
(至於炎炎夏日會不會吹不到風呢?哼哼...後面的騎乘心得再替各位揭曉吧!)
在科技層面擁有電子油門、HSTC扭力控制、上坡起步輔助、定速巡航控制、四種動力模式(Tour / Sport / Econ / Rain)、Smart Key、無線藍芽及音響配備。
車輛外觀與配備
本篇將會著重描述騎乘感受,外觀介紹所佔的比例會少一些,另外Goldwing能玩的東西太多,而這篇並不是操作說明書,如果你真的很想了解細節中的細節,歡迎去台灣本田各地經銷商去體驗喔~
對於全新世代的Goldwing來說,重新設計的外觀和上一代產品相較之下顯得年輕、更有質感和運動氣息,其中要歸功於全車LED化的燈具,大燈線條非常俐落且具有殺氣,若從車頭正面望去它就像是天使揮動著羽翼翅膀,這正好符合Honda的品牌Logo和長久以來持續傳達著「Be Your Wing」的精神。上排五顆為近燈,下方區域為遠燈以補光形式點亮。
方向燈採用LED製品,造型則是以倒梯形的方式呈現,位置仍維持上一代傳統設於後照鏡,而後照鏡採用手動收折式設計,不過當龍頭鎖定後將右側後照鏡收起時,卻發現鏡面會與煞車拉桿相抵觸。後來台本官方人員告訴我們,這樣的設計並非以收折為主要目的,而是當發生倒車意外時降低整支後照鏡折斷的風險。
尾燈組從過去大面積的「一」字型分為左右兩側區塊,類似刀狀的輪廓看起來同樣銳利,方向燈被包覆其中,兩者均採用LED製品。排氣管藏在左右側箱下方,聲浪聽起來低沉渾厚且飽滿。
三箱置物空間長久以來為Goldwing的標準配備,總容量為110公升,原廠註明可放進2人共計4天3夜的行李,單一側箱置物空間容量為30公升。
由於新款GL1800已改為Keyless免鑰匙系統,每個置物箱空間都有一顆獨立開關,經過實測發現當Keyless離車輛一段距離後,無法將側箱關起,其實這是一種提醒與保護措施。
後廂置物空間容量為50公升,內部設有USB充電孔,雖然沒有實際擺放安全帽測試容量,但過去我有將Benro Coolwalker 350n後背包一敗塞進舊款GL1800的經驗,這個包的尺寸為寬34.5cm,厚31cm,高50cm,新款Goldwing在車身緊湊化的情況下置物空間做了些犧牲。
Goldwing多元的控制總成向來是外界騎士們相當頭痛,卻又想好好把玩一番,這邊就讓我簡略的替各位介紹一下。左把手控制總成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分別為Vol(音量控制)、風鏡高低調整、接聽電話、Home選單、喇叭、返回,中央十字鍵操作功能包含歌曲切換、上下鍵以及ENT確認按鍵。
左把手控制總成下半部由左至右為方向燈、SOURCE/靜音功能(音頻來源ex:AM、FM、Bluetooth)、DCT降檔按鍵(升檔按鍵設於總成背面)、低速前進/倒退功能。
右把手總成由上至下為緊急熄火開關/啟動按鍵、空檔/前進檔,A/M代表自動與手動升降檔功能。
下半部三顆按鍵為雙黃警示燈、定速巡航模式、定速巡航車速調整。
節流閥體由過去的鋼索式控制改為電子訊號控制,而MODE按鍵象徵著GL1800可調整四種不同的動力模式。
不同動力模式下能帶給騎士截然不同的騎乘感受,其中包含動力輸出、DCT換檔邏輯、循跡系統介入以及懸吊差異,可參照下表比較。
動力模式 | 適用的道路狀況 | 騎乘特性 | 動力輸出
| DCT換檔邏輯 | 循跡系統介入程度 | 懸吊 | Touring | 快速道路與長距離巡航 | 時速70~120km/hr無壓力的巡航 | 油門握把開度≒節流閥開度
| 最佳的換檔時機 | 大 | 各種條件提供舒適的騎乘體驗 | Sport | 蜿蜒道路 | 更積極享受運動性能 | 油門握把開度<節流閥開度(反應迅速)
| 延後換檔時機 | 小 | 較硬,提升加減速安全感 | Economical | 市郊巡航 | 最高時速90km/hr輕鬆巡航 | 油門握把開度>節流閥開度(反應溫和)
| 升檔速度最快 | 大 | 較軟 | Rain | 濕滑路面與泥土路 | 擺脫令人緊張的低摩擦路面 | 油門握把開度>節流閥開度(反應溫和)
| 升檔速度較快 | 大 | 較軟 |
儀錶為液晶混合指針並採用高反差顯示,最左側可顯示定速巡航時速、里程數、胎壓以及油量,其次為時速表、中央主畫面為高反差液晶螢幕,可顯示娛樂視聽與車輛操作選單畫面,右側為轉速表,錶底刻劃於8,000轉,紅線區為6,000轉,這個區域內包含空檔指示燈、上/下坡輔助指示燈、怠速熄火開/關、動力模式燈號,儀錶板最右側為水溫、荷重模式、行李箱未關閉/側柱未收起圖示。
眼尖的網友或許會好奇儀表上方這片是什麼東西?這片看似不起眼的塑膠擋板實際上是擾流片,以親身感受覺得氣流位置有些許改變。
還記得上一款GL1800多到爆的按鈕嗎?到了2018年式樣將大多數的按鍵整合至中央,最上端Enter鍵兼具上下左右移動與旋鈕功能,再往下看有Home選單、返回、SEL、INFO、SET、加溫握把段數調整、音頻來源(耳機/喇叭)、加溫坐墊段數調整等功能。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當初將每項功能獨立在單一按鍵上,但如此一來按鍵數量過多變得相當複雜,且按鍵擺放的位置不夠集中,騎士要花更多心思去找按鍵,現在按鍵全部集中後騎士能更快找到自己要操作的介面,對於行車安全也有幫助。
台灣本田引進的Goldwing為7速DCT,安全氣囊為標準配備。
2016 Honda Goldwing操作介面
(非國內式樣僅供參考)
GL1800配有豪華的音響配備,當車速較快時會產生較大的風切聲,因此喇叭會將音量調高,待車速降低時再回到原先設定的數值。
後座乘客與騎士同樣擁有加溫椅墊的福利,透過左側箱上的開關就可輕易調整不同段數,冬天就不用冷屁屁啦!
豪華的後座乘客空間為其他市售機種無法匹敵的配備,從外觀上看來雖然塑料感較重,沒有上一代那樣沙發般的容貌,但乘坐性卻有著大大不同。
後座腳踏板名符其實為踏「板」,踩一整天也不會累!
新世代水冷四行程SOHC水平對臥六缸引擎動力有所提升,可在5,500轉時提供最大126匹馬力,4,500轉時可提供最大17.3公斤米扭力,雖然汽門數由過去的每缸兩汽門改為四汽門,不過採用新鋁合金材質讓重量下降6.2公斤,引擎本體也縮短。
(舊款馬力為118匹,扭力為16.7公斤米)
為了應付383公斤車重,前煞車採用雙對六活塞卡鉗並搭配雙浮動碟,同時具有連動煞車與ABS系統。
後煞車採用單向雙活塞煞車卡鉗與固定碟盤,ABS同樣為標準配備,而右側看似卡鉗的配備實際上為手煞車,同時以鋼索形式兼具煞車減速的功能。
手煞車開關位於車輛左側。
前懸吊為Double Wishbone雙A臂結構,負責轉向的連桿機構在騎車時就能看得一清二楚,看著它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感覺挺奇妙..
後懸吊為中置多連桿避震器,具備電子調整功能,可依照四種不同荷重模式調整懸吊軟硬,分別是單人騎乘、雙人騎乘、單人騎乘+行李、雙人騎乘+行李。
騎乘感受
還記得國中國文課教的兒時記趣嗎?「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就是我對Goldwing的第一印象,即便和上一代相較之下外觀沒有那麼臃腫,線條也變得更銳利,但站在它身旁還是覺得自己好渺小,車好大台。上一回在KTM 1290 SUPER DUKE R的評測文中才嚷嚷著那是目前騎乘過排氣量最大的車種,想不到這次騎乘的Goldwing擁有1833 c.c.排氣量阿,而且383公斤的車重也是截至目前為止騎乘過最重的車款。
初次跨上它,迎面而來的是超大儀錶板,我認為這樣時尚與質感兼具的設計超越市售許多機車,甚至能打敗部分汽車的儀表!雖然上頭各種行車資訊令人目不暇給,但只要多花一些時間其實不難理解,我非常喜歡中控台上的選單調整鈕,操作起來既迅速又方便。
雖然我沒有騎乘過上一代的GL1800,僅有在後座當乘客過乾癮的經驗,不過我覺得這款椅墊稍稍偏硬了些,無論是前後椅墊均有這樣的感覺,騎士座高為745mm,雖然這樣的數據已相當親民,但寬度上還是影響雙腳踩踏性,以我170公分的身高來說必須稍微惦起腳尖,不過說實在你不能用傳統機車的觀點去看這部機車,畢竟它就是這麼大,要怪就怪自己長得不夠高吧!
按下電門發動引擎,它並不會像傳統機車有著吵雜的啟動聲,這就是將啟動馬達功能結合至發電機神奇的功用,而且它還有一鍵啟動的功能喔!不用一直按住啟動按鍵了。隨即蔓延在耳邊的是渾厚低沉且飽滿的排氣聲浪,印象中過去的Goldwing排氣聲浪並沒有這麼雄厚,詢問中西先生得到的答案是:「聲浪就是騎士與車輛互動的其中一項媒介,刻意將排氣聲浪做得更為澎拜,就是讓它保有更多機車的元素。
這部車動起來到底會是什麼樣?其實我腦海中一直思考著:「大概是又笨又緩慢吧?」但油門一轉動發現我根本是大錯特錯!這車的重量到底跑哪去了?先前提過GL1800有電子油門和四種動力模式的加持,無論在哪個模式下它都可以輕輕鬆鬆地往前推進,而sport模式更是嚇人,居然會有被踹一腳的強烈感受!開玩笑,這根本就不是一部重達383公斤的休旅車嘛!看來右手還是要安分些...我想這就是17.3公斤米扭力和更強調低轉速域的扭力表現吧!
這顆七速DCT雙離合器變速箱和現有的車款相較之下,在換檔頓挫、換檔邏輯和噪音抑制都比其他DCT車款來得優異,在Sport模式下換檔時機最慢,可拖至紅線區變速箱才會換擋,引擎出力最為飽滿,rain模式則是引擎出力最弱。處於sport模式並以時速100km/hr行進時變速箱會掛在六檔,引擎轉速為3,100轉,tour、econ與rain模式皆掛在七檔,引擎轉速為2,000轉。以同樣的油門開度下econ模式換檔速度最快,其次為rain模式,而tour不僅是車輛預設動力模式,能對應的範圍也相當廣。
這次台本將媒體試乘活動辦在花蓮,這邊的道路又長又直又寬,不過從早騎到下午都不覺得累,這可要歸功於無段電動風鏡抵擋大多數氣流所帶來的壓迫感,但良好的風擋效果反而會造而一種矛盾,在冬天的時候誰也不想吹到寒風,擋好擋滿自然是大家所渴望的,在夏天卻又巴不得吹到涼爽的風。但坐上車後我將風鏡的位置放在最低,居然不會有氣流完全被阻隔的感受,反而像是坐在家裡吹著電扇那種感受,以時速100km/hr行駛並掀開面罩絲毫感覺不到風壓,不過當你站起來騎的時候可就知道風鏡上的氣流有多強啦!
從遠雄飯店出發後我們沿著縣道193一路往南前進,在這狹窄且多彎的山道中,以它的身分來說仍保有著運動性,龍頭操作起來相當輕快,過彎時車身非常穩固不會有坐船的感受,我不知道你對於煞車強弱的定義是什麼,但在Goldwing已經用上雙對六活塞卡鉗,制動力已是非常足夠,不會有撞牆般的感受,也不會有停不下來的窘境。
而新式雙A臂懸吊在彎中可以提供良好的支撐性,傳統潛望式前叉在過彎按下煞車時會有側向應力造成車身些許的左右搖擺,車輛點頭的狀況也較為明顯,不過在Goldwing上這些狀況微乎其微,它還是相當靈敏,但長軸距還是在低速小彎角和迴轉時暴露了缺點,只有在這兩種情況下才會覺得這車有點笨重,至於你說這樣的表現無法跟仿賽車以及街跑車相提並論,也許你要搞清楚車輛的「定位」以及「取向」。
在娛樂性方面Goldwing自然是無庸置疑的棒!依照車速自動調整音量的喇叭可以讓你整路的音樂都不中斷,頓時只想看著山、看著海、吹著風、聽著音樂和排氣聲浪伴奏的交響曲,就這樣一直騎下去,但令我不解的是以Android系統和藍芽連結後,我的歌曲竟然會單一重複播放,切換下一首時會出現音樂時間軸正在跑,但音樂卻沒播放出來的狀況,是我設定錯了還是其他因素不得而知。
粗略分享騎士心得後,現在要向各位分享乘客心得。畢竟這是一部以雙載出遊取向的車款,後座體驗非常重要。上一代GL1800給人的乘坐感受是較為開闊,坐姿稍微向後仰的感覺,椅墊看起來除了氣派之外材質偏軟,在車輛加速時必須抓住下方的扶手,整體包覆性並沒有那麼好。
不過到了新世代GL1800乘坐感受較為緊湊與直挺,椅背向外延伸的扶手更長也更往後座乘客的手肘靠近,雖然空間感變小但乘坐起來更安心,幾乎不需要用雙手抓握下方的銀色扶手,照片中編輯阿欣的雙手就是最好證明,安全舒適的靠在椅墊扶手上,更不需要抓緊前座的我。而中西先生表示:「其實會坐GL車系後座的乘客大多數為女性,上一代椅墊會讓雙腿打開的幅度較大,對女性來說造成諸多不便與不適,因此這一代將椅墊重新改良更符合後座乘客需求。」
結語
關於這次的媒體試乘在時間上有些短,對於Goldwing這樣一部休旅車款來說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去體驗,除了要體驗新科技所帶來的騎乘感受之外,無論是在多媒體操作或是電控系統,更重要的是後座乘客感受,我不知道世人對於這樣一部大傢伙來說會抱持怎樣的眼光與態度,但至少它就是旅行中的好夥伴,本田投入許多新科技,無非是賦予它更優異的運動性能,以及更多的娛樂性質,讓Goldwing能載著兩個人一起出遊享受美好的假期,這部車絕對適合在東部地區使用,畢竟它就適合長途旅行,而DCT雙離合器系統更大幅降低這部車的操駕門檻,雖然它看似溫和,不過在動力和操控上絕對會帶給你滿滿的驚喜,喜歡長途旅行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關於其他兩位編輯的騎乘心得以及車輛操作介面,我們會盡速奉獻給各位車友,敬請期待。
2018 Honda Goldwing規格表
引擎型式 | 水冷四行程SOHC水平對臥六缸 | 排氣量 | 1833 c.c. | 缸徑 × 衝程 | 73 × 73 mm | 壓縮比 | 10.5:1 | 最大馬力 | 126hp @ 5,500 rpm | 最大扭力 | 17.3kg-m @ 4,500 rpm | 前懸吊系統 | 雙A臂連桿避震器 | 後懸吊系統 | 中置多連桿避震器 | 前煞車系統 | 雙對六活塞卡鉗,浮動碟 | 後煞車系統 | 單向三活塞卡鉗,固定碟盤 | 前輪胎規格 | 130/70R18 | 後輪胎規格 | 200/55R16 | 車身尺碼(長×寬×高) | 2575 × 905 × 1430(風鏡最高處1555mm) | 座高 | 745 mm | 軸距 | 1695 mm | 裝備重量 | 383 kg | 油箱容量 | 21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