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紅線0w40

請問有這款油的相關介紹嗎???一直想試...但是價格...跟實際使用狀況如何???有人知道嗎???謝謝!!!!!

0W20 top race.jpg (191.25 KB, 下載次數: 22)

紅線0w404369
lozpxs 發表於 2018-5-16 10:40
所以如果前面跟後面的數字差異較小,例如:5W20,代表添加劑比例會比較少囉?

而數字差異越大,像是您貼 ...
而數字差異越大,像是您貼的圖顯示,5W50的添加劑特別多,shear loss就特別高?
又或是添加劑本身也有優劣之分,而一般買家可以參考HTHS來辨別該油品即使添加劑很多,

高溫下的剪切損失也不會太差?

當然不是,我們也無法用添加含量判定Shear Loss高低
(不然10W60添加劑不是更多?為何Shear Loss比較小?)

也無法靠HTHS辨別添加劑含量,更不用說剪切損失了

這是ANSOIL公布的檢驗報告,各家機油HTHS值
紅線0w404443

黏度穩定性
紅線0w404655



紅線0w40136

這三張圖應該就可以看出來
添加劑和HTHS還有剪切損失是無法判定出關聯性的

本文最後由 adad1980 於 2018-5-17 00:26 編輯

給個讚

當然不是,不然10W60添加劑不是更多?為何Shear Loss比較小? 胡說八道,下圖中的elf 10W60,高溫黏度從24.9降低至16.53,足足損失了三分之一,哪裡小了???  詳情 回覆 發表於 2018-5-17 10:35
23#
eswang 2018-5-17 06:41 只看這個作者
紅線的油感覺比其他品牌同番數的要黏
可是使用0W開頭的
要看自己車會不會吃機油
定期追蹤比較保險紅線0w409413
昨天打字打到12點半,已經頭昏腦脹了...

在做個補充...

紅線0w409255

這是Ansoil在2005年做的一系列宣傳廣告,
感覺上這些機油都很爛...
其實並不是,而是Ansoil故意用ATSM D6278 Kurt Orbahn測試...
簡稱KO Shear

但是KO測試是給重型柴油卡車機油使用的,因為貨卡車使用里程數極高,
一天運轉8小時是基本,如果是雙駕駛一天可以運轉超過20小時。

所以機油黏度穩定性很重要,但是汽機車里程數沒那麼高

以這張就知道
紅線0w407504

測試差不多進行到20-30週期,就已經模擬有10000英里的里程數(圖片打mlle,是錯字嗎?)
檢測到90-120週期實在沒有意義了...

就是ANSOIL所做的宣傳活動嘛...

而那張圖可以看出,不同的黏度指數改進劑也有不同的黏度損失,
目前黏度指數改進劑主有兩種,
hydrogenated styrene diene (HSD)
olefin copolymers (OCP)

紅線0w406403



很明顯的HSD降低黏度損失比OCP還要低...
就算你是用Group IV的PAO合成機油,
HSD的黏度損失還是比OCP還得低...

但是OCP價格比較便宜,而且也能保持HTHS值不降低,
(就算黏度變低,HTHS也什麼沒降低)
所以OCP也是有在黏度改進劑市場佔了一席之地...

只不過...一般消費者也無法得知黏度改進劑的成分就是...
所以這篇當成廢文隨便看看就好


本文最後由 adad1980 於 2018-5-17 07:33 編輯

給個讚

第二張圖測的是10W30,但10W30的添加劑濃度本來就很低,衰退幅度本來就有限  詳情 回覆 發表於 2018-5-17 15:35
那一般消費者要從何處得知機油黏度的穩定性呢?HTHS嗎? 還是以一般汽車使用里程(以一萬公里為例)不需要擔心呢?  詳情 回覆 發表於 2018-5-17 08:43
25#
lozpxs 2018-5-17 08:43 只看這個作者
adad1980 發表於 2018-5-17 07:32
昨天打字打到12點半,已經頭昏腦脹了...

在做個補充...

那一般消費者要從何處得知機油黏度的穩定性呢?HTHS嗎?

還是以一般汽車使用里程(以一萬公里為例)不需要擔心呢?

給個讚

一般自然進氣的水冷式引擎不用擔心黏度方面問題 反而是鹼價會先出現異常  詳情 回覆 發表於 2018-5-17 10:49
26#
lukey 2018-5-17 09:13 只看這個作者
要親身去測試就是了~
很多機油到一千多到兩千公里就衰退嚴重,包括賽克隆300v和光等等,某些不太為人認識的反而能到三千四千甚至七千公里,所以還是自己去試試看吧,不同駕駛者不同車款相差也不少~
尋找新產品! 不停測試再測試, 無盡測試!
27#
phos 2018-5-17 10:02 只看這個作者
adad1980 發表於 2018-5-16 23:14
是比較歐規儀器和美規儀器兩者黏度測試結果的差異性
美國人用來打臉歐洲人的測試

睜眼說瞎話

原文明明是說『通過兩種柴油機噴射器設備程序中的任一種來評估含聚合物流體在100℃下的粘度損失百分比』

而且這張圖是來自MOTUL的官方文件,跟『美國人用來打臉』一點關係都沒有 本文最後由 phos 於 2018-5-17 10:38 編輯

給個讚

是的,我錯了。 在半夜疲勞狀態下還想看文章、打文字,真的變成睜眼說瞎話了... 犯下這種這愚蠢又可笑的錯誤,這真的是讓我感到好笑又羞愧。 ASTM-D6278, AECA規範要求用噴嘴測試儀跑完30週期後黏度還必須在標準  詳情 回覆 發表於 2018-5-17 18:20
白色
28#
phos 2018-5-17 10:35 只看這個作者
adad1980 發表於 2018-5-17 00:18
當然不是,不然10W60添加劑不是更多?為何Shear Loss比較小?

胡說八道

下圖中的elf 10W60,高溫黏度從24.9下降至16.53,足足損失了三分之一,哪裡小了???

紅線0w405851 本文最後由 phos 於 2018-5-17 10:39 編輯

白色
29#
phos 2018-5-17 10:49 只看這個作者
lozpxs 發表於 2018-5-17 08:43
那一般消費者要從何處得知機油黏度的穩定性呢?HTHS嗎?

還是以一般汽車使用里程(以一萬公里為例)不需要擔心呢?

一般自然進氣的水冷式引擎不太需要擔心黏度下降的問題,你比較一下下面的9樓跟63樓的黏度下降差距就知道了

http://forum.jorsindo.com/forum. ... 6&page=1#pid7642000

http://forum.jorsindo.com/forum. ... p;page=7#pid7643598

反而是鹼價還不到一萬公里就會先出現異常…



補充一:下圖是美孚官方建議的合成油調製比例,其中0W20跟5W30的添加劑(Viscosity Modifiers)濃度都不到3%,就算黏度衰退也很有限,不像10W60的添加劑濃度高達14.4%

紅線0w409469


補充二:下圖是慘遭渦輪增壓引擎蹂躪過的10W60,不但高溫黏度掉的更兇,更有多項數據都出現異常
紅線0w403940

本文最後由 phos 於 2018-5-17 15:05 編輯

白色
30#
phos 2018-5-17 15:35 只看這個作者

MCF的圖在油版已經有很多人貼過,包括我自己在內,所以我從不認為AMSOIL的油不耐操,而且我舉的反例都是其它品牌

第二張圖測的是10W30,但10W30需要的添加劑濃度本來就比10W60要少很多,衰退幅度自然有限

第三張圖的差距則是連0.1cp都不到,而且有超過一半的數據都不符合API甚至ACEA的認證規範,是在搞笑嗎


本文最後由 phos 於 2018-5-17 17:51 編輯

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