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AX車系自2001年推出TMAX 500後,其優異的運動性能在車友間廣受好評。
2012年將排氣量提升至530、搭配皮帶傳動,並將外型做了銳利的外觀設計。
2012~2016歷經了前方車頭外觀小改,前倒叉避震搭配輻射卡鉗&LED大燈。
而全新進化的17年TMAX 530又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奇,讓研究生阿筌帶你看下去。
阿筌身為一位進修中的菸酒研究生,平常雖然都在調戲妹子。
對於阿筌來說,機車就像他的小老婆一樣。
對於機車的喜愛,絕非一般人可比較。
車台骨架就像人體骨架一樣,除了支撐各部位以外更要保護內臟器官。
不過人都追求健美&塑身,對於車輛骨架也自然會追求更輕量&更高強度的提升。
於是阿筌對於車架設計衍伸出一些疑問,如果單方面只改變車架。
變成紙片人之外,還有可能會骨質疏鬆這樣也不健康啊~~~~
在整理資料時發現,17年TMAX 530在車架、懸吊、輪框都做了改變。
車架體積變小&強度提升,輪框J值也做了更動。
後搖臂也重新設計,整體搭配會更佳輕巧靈活。
藍色部分為17年新版車架,可以很明顯看到車架寬度&長度都瘦身許多。
全車重量減輕9公斤,這我不知道要減肥多久才能達成阿~~~~
在瘦身減脂過後,其他功能該提升的也要給足。
17年TMAX 530增加大容量的置物空間,並給予更多動態&靜態的安全性輔助。
LED大燈的導入已是現今趨勢,儀表板部分也加入了TFT液晶螢幕顯示。
TMAX 530雖然定位在運動型速可達,在追求運動與協調之外。
更加入了許多舒適化的變更,後避震增加了多連桿機構。
DX版增加電動可調風鏡、加溫握把&椅墊。
看了那樣多簡報內容,還是要看看實際的車款才知道。
自身也並非天生就懂車,平常也會到熟識的店家去跟老闆請教。
好久沒有騎著TMAX 530出來逛逛,今天聽說老闆剛好在做車輛改裝。
可以讓我看看TMAX新舊款的差異,等等一定要好好問問他。
好久不見的中和羅冬~~~~
聽說你今天要改裝TMAX 530,那可以順便介紹車輛骨架跟車上配備讓我看看嗎?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發問了,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
你之前問過我,有關車輛骨架的問題。
其實前幾代的TMAX 530車架設計都與08年的第三代TMAX 500相同。
但在車架剛性強化&修正上做了很多的功夫,畢竟研發一個可以接受激烈操駕又要兼顧舒適性的車架。
其中的開發成本跟計算測試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如何將原本的車架再次進化也是技術力的考驗。
17年剛發表的TMAX 530,除了電控系統強化以外。
車架的設計也做了更改,在後避震器更使用上了多連桿機構。
現今的車輛開發走向,除了外型要做出符合目標客群的鮮明定位外。
車身骨架重量也要像這鑰匙一樣,如何輕量化又能兼顧高強度。
經過了近十年的研發,17年的TMAX 530做到了。
為了朝更極致的大型速可達邁進,車架重量相較於前代少了近10kg。
實際從車輛空濾盒處看到車架前段的設計。
整體與上一代比較除了輕量化以外,骨架兩側也往內縮了一點。
空濾箱&傾倒感知器的大小與擺放位置,都需要重新計算過。
TMAX 500&TMAX 530在2017改版前車款,都是使用反拉式後避震器。
2017年TMAX 530新設計的鋁合金後搖臂較前代加長40mm,伴隨引擎驅動力的變化,地面角位移量可以設定在
最適當的範圍。
隨著後搖臂重新設計後,從下方可以看到這次TMAX 530改款將多連桿機構加入後避震系統中。
而避震器的作動方式,也變為與一般車系相同。
車身剛性更加提升,在操控感及旋回性可以感受快速切換的樂趣
同時後避震上除了預載可調以外,伸側的阻尼也可以使用一字螺絲起子做調整。
車輛除了輕量化&舒適性提升以外,車輛的安全也要兼顧。
這次新增中柱鎖功能,讓你在停車時可以更加穩固。
避免被亂移車,也能增加防盜效果。
今天這台DX版多了許多電動調整配備,調整的項目可以由把手切換。
資訊會顯示在中央液晶螢幕上,例如現在調整到電動風鏡可調模式。
長途行駛最怕風壓吹得自己很不舒服,風鏡升的太高安全帽又會太悶熱。
有了電動可調風鏡,就可以隨時依照騎乘狀況來做調整。
以阿筌170cm身高來看,風鏡最上緣可以到達額頭上方。
長途旅程時,可以發揮良好的擋風的效果。
按下把手後方的按鈕,進入到選單模式。
你可以發現有許多可以開啟的隱藏功能。
DX版更有著電子加溫把手。
從熱顯像儀可以看到,右邊把手(油門)加溫片位於握把套內兩側。
左邊把手加溫片位置在上下兩側。
首先我們量測室外溫度為32度。
這邊注意到加溫手把非常耗電,所以原廠避免電瓶沒電會有安全機制。
在車輛引擎發動後,手把才會進行加熱。
第一段加溫最高溫可到35度。
第二段加溫最高到47度。
第三段加溫可達56度。
另外在前座的部分也有加溫椅墊。
TCS循跡控制也可以藉由選單模式中做開關。
最值得一提的是,車廂比起上一代大上許多。
原廠設定可放入兩頂3/4安全帽。
油箱外蓋採用按鈕按壓方式開啟,
不過說了那樣多,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TMAX 530要傳達給你的那份感受,只有騎上去才會知道。
其實一直待在室內研究討論,老實說我覺得蠻膩的。
喜愛騎車的我,其實都已經快要忘記跟車子交流的感覺了。
難得有時間可以騎新車出去逛逛,那就讓我來好好感受一下這台車吧。
2017 TMAX新增了許多電控系統,TCS系統與ABS系統的搭配,讓整體的安全性更加提升。
配備的部分,2017 TMAX採用電動風鏡與舊款相比,整體的導流性能提升的非常多,
可以有效降低騎士身體與頭部的風阻,長途騎乘時舒適性提升。
騎著騎著我來到了北海岸的三芝小豬,這邊在我的印象中之前是麵包烘焙專賣。
不過近期新增了輕食&茶點的部分,讓遊客可以在這邊品嘗美食之餘還可以欣賞海景。
其實在剛剛的騎乘中,17年TMAX 530它的輕巧與靈活實在是讓我驚訝了一番。
有助於我對於整台車設計的思考,可以讓我用不一樣的角度來看這台車。
換個環境讓自己心情放鬆,對於一些事物的看法也會改觀。
騎車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想遠離都市騎上車就對了。
剛剛說到有提供簡餐,這邊的肉肉套餐十分了得。
今天是雜糧麵包&牛肉三明治,搭配飲品只要180元的套餐。
這生菜跟牛肉實在滿足,一口咬下麵包的嚼勁、蔬菜的爽脆搭配牛肉的鮮甜。
爽快! 且份量多有飽足感,既然吃飽了那就繼續上路吧!!
騎乘時發現手把的部分,符合旅跑風格的騎姿,可運動、亦可休旅。
而且與舊款相比震動更是降低了不少,舒適性也有所提升。
TMAX車系首次新增的定速巡航,可以說是長途旅行中非常便利的設計,
而且可以直接使用按鈕來做加減速的動作,操控起來可以說是十分方便。
電熱握把與椅墊,更是冬季實用性滿點的配備,
可提升在寒冬之中騎車的舒適性。
就整體的操控與騎乘感受而言,我想2017 TMAX是比較偏向舒適性的車款。
這點我認為應該歸功於新採用的多連桿避震系統,有效的吸收了過多的碎震與彈跳,大幅提升了騎乘時的舒適性。
靈活的操控加持,隨時脫離市區想來個小跑都不是問題。
隨著車架剛性&懸吊效果提升,操控上的安全感大幅提升。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好好的看看這台車吧!!
這次做介紹的是2017 TMAX 530 DX版本。
車頭的部分,其實風格有點回到以前TMAX500的流線形外觀。
消光藍的配色,在陽光底下更顯得有漸層車色質感。
從另一邊看過去,看似圓潤的外觀。
其線條與陽光灑下來的光影互相輝映,想看清楚TMAX 530的線條就是那樣簡單。
LED大燈在夜間能發揮良好的照明效果,不由得說這線條跟色澤的搭配。
這台車看起來就很舒服阿~~~~~
從側邊看來,前方線條內縮表現出簡約的感覺。
不會過於銳利,每一個面向都給你一種新的感受。
DX版的電動可調風鏡,讓你在旅途中可以更加舒適。
不只有強大的運動性,新一代的TMAX 530更加注重旅途的舒適感。
前煞車上自2015年改款後,前倒叉避震搭配雙267mm浮動式碟盤&輻射卡鉗。
加上ABS系統的加持即使在熱血騎乘之下,都能發揮良好的煞車性能。
右邊把手開關有:
引擎斷電開關
動力模式切換鈕
警示雙黃燈
POWER ON&啟動鈕
左邊把手按鈕有:
遠近燈切換鈕
方向燈開關
喇叭
智慧巡航系統調整開關
智慧巡航鈕
手煞車
上方是風鏡、加溫手把、加溫椅墊調整開關 ,後方則是TFT液晶螢幕模式選單鈕。
中央兩側按鈕分別是,電門OFF&龍頭鎖(右)、中柱鎖(左)。
右邊為15mm煞車總泵,由國際大廠Brembo代工。
左邊為14mm煞車總泵,由國際大廠Brembo代工。
側邊TMAX LOGO與車身線條搭配,看起來相互融合其中。
煞車燈採用分離式LED煞車燈,有別於以往的TMAX 530。
這一代的尾燈,回到了像TMAX 500的感覺。
DX版金屬銘牌。
TMAX金屬腳踏板為標準配備。
全新設計的後搖臂。
隨著後搖臂做設計變化,皮帶寬度也從40mm縮小到25mm。
不過材質與編織層重新設計,體積變小強度更勝以往。
後煞車維持原有配置,282mm固定式碟盤搭配單活塞卡鉗。
上方為手煞車卡鉗,供停車時駐車使用。
排氣管護蓋線條也經過設計,與車身相互搭配。
從低角度往上拍,一般大家會難以理解的線條延伸。
在這一代TMAX 530,其線條可以清楚的展現在大家面前。
結語:
TMAX車系經過十多年的淬鍊,不斷的吸取使用者的回饋進行優化調整。
尤其是操控性表現,讓TMAX在同級車中一直居於領導者的地位。
在2017年的版本中,進行車架優化與後避震改良,讓TMAX搖身一變成為旅跑性格兼具的黃牌大羊。
再加入TCS循跡控制系統、動力可調模式、加溫把手與電動高低可調式風鏡,已經是輛近乎無死角的全方位車款。
老實說,如果不侷限在台灣的排氣量法規之下,實在是沒有不買2017 TMAX的理由
本文最後由 編輯部女孩 於 2017-12-19 16:33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