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最後由 編輯部女孩 於 2016-2-3 11:25 編輯
首先,先準備一台裝著DY內管組的SMAX
先將前土除給拆下,使用的是十字起子
拆卡鉗的套筒為12號
先將前輪給卸下來,使用的是板杆
套筒為17號套筒
一開始裝的就是DY內管組的關係,就可以不用再拆前避震上的C環了使用梅花板手12號直接將前避震給拆下來
使用內六角8號套筒加上氣動版手
將前避震底下固定阻尼棒的內六角螺絲給卸下來
接著將DY內管組的頂蓋給卸下來
使用的是19號梅花板手
比較沒力氣或是鎖太緊的車友們
你也可以使用氣動工具將頂蓋給卸下來
拆卸頂蓋使用的是19號套筒
將頂蓋拆除後
將DY彈簧附的預載環拿出
接著拿出彈簧
就可以將內管拔出來了
分解完成後,請將內管跟外管做清潔
而在這邊我們則是使用風槍將管內的油給吹掉
記得組尼棒也要喔
仔細的將多餘的油汙給擦拭乾淨
彈簧上的也要喔
接著就是我們的重頭戲...
分解DY內管組的阻尼!!
步驟如下:
使用一根足以穿過阻尼棒下端的孔的內六角板手固定住阻尼管管身
阻尼棒上端的螺絲則是使用12號梅花板手拆卸
將兩隻阻尼棒都分解了之後...
我們發現了兩邊阻尼閥體的墊片並不一樣多
一隻是兩片小的墊片+一片大的的墊片,而另一隻則是兩片小的墊片
接下來就是對阻尼閥體進行加工了
將阻尼閥體上的孔加大
使用較大的鑽頭,將鑽孔後的毛邊修一修
接下來就對阻尼棒頂端的螺絲進行加工
將螺絲給打通,變為直通頭
一樣使用大一號的鑽頭進行修毛邊的處理
處理完畢後的樣子
加工前(左)跟加工後(右)的比較
將所有的配件都攤開來平放檢察一次
此時要注意,我們組裝回去時
阻尼閥體的墊片是一片大墊片+一片小墊片
依照拆解的方式程序倒過來組裝回去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是將改良過的DY阻尼棒給裝回去
將小彈簧套入阻尼管內
再將阻尼管放入內管內
伸出來的阻尼管底部,記得將套管給套回去
最後將外管套上
把阻尼棒的固定螺絲鎖回去,這邊要記得要把銅墊片套回去
先用手鎖緊
接下來再用板杆稍微逼緊一下就可以了
接著就是要灌前避震油了!!
使用的是俗稱"荷蘭神油"的EUROL
將油注入前避震內
接下來他們倆拿出了自製的液面高度特工!!
接下來先將油倒入前避震內
將特工插入前避震內後,固定在用夾子做記號的地方
開始倒抽油,一直到油抽不出來為止
將多餘的油到回油罐內
將彈簧放回去,記得是彈簧的方向是上密下疏
原本的DY彈簧的預載環大約為2.1cm左右
我們預載將要使用的墊片為2mm左右
在這裡我們使用四片墊片來代替預載環,厚度約為8mm
放入墊片後,鎖回去
另一隻避震則比照辦理
再依拆解順序將避震器給安裝回去就可以囉
DY內管組(改良版)安裝完畢後使用心得
安裝完後,我立刻跑長途的海岸線從萬里回淡水
北海岸沿路的有一些高低起伏的高速灣跟崎嶇的路面
剛好可以拿來測試改良後的DY內管組效果
效果跟改良前可以說是非常的兩極化
改良前的DY內管組
路感明確,低速表現良好,有時候會有點跳,在高速時會出現些許的扭動
不過表現算是不錯,但有點美中不足
改良後的DY內管組
路感可以說是不見了一樣,幾乎完全沒有跳動感
低速表現超棒,過彎的時候會有好像快要軟腳的感覺,但是卻又會吸住不扭動
高速表現也很優秀,雖然會有一種好像車子沉下去的感覺,但卻又不會觸底
不過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缺點
雙載時的表現,會覺得好像不太夠,變得比原本容易觸底
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我的DY內管組已經使用了7千多公里所導致
不過應該可以用前叉油的濃稠度跟墊片的預載量去做調整
總而言之,算是滿值得進行修改的,有興趣跟能力的人歡迎嘗試看看
本文最後由 編輯部女孩 於 2018-1-25 17:39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