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6年4月, SYM推出的Fighter 4V車系, 以強大的動力輸出和優良的改裝體質掀起了四汽門引擎旋風
再加上日本賽車皇后 相馬茜的強力曝光, 在台灣男性速克達市場上掀起一股狂熱
尤其是相馬茜那句廣告詞 "男人不Fight, 女人不愛" , 更是在學生族群中快速傳開
也讓Fighter贏得 "幹架王" 的稱號
2009年底, SYM推出的New Fighter 150, 不僅動力更加進化, 燃油效率也大幅提升
各位就跟著我們一起來探索New Fighter的過人之處吧
外觀:
New Fighter的造型是承襲Fighter而來
最搶眼的地方是車頭處經過重新設計的類Kinetic Design (動能美學設計) 鷹眼造型大燈
從前面看起來炯炯有神, 速度感和侵略性十足
動能美學設計的造型主軸, 是以大燈兩邊向後延伸的線條為起始點
加上車身兩側的銳利線條, 營造出全車的運動感
當你穿上裝備, 戴上安全帽
New Fighter就彷彿是你的戰駒, 將陪你征服每一段山道
大燈採用近年流行的HS1 35W/35W鹵素燈泡, 亮度比上一代的車款有明顯的提升
New Fighter將原本的定位燈改為8顆高亮度白光LED, 夜間行車的辨識度十足
車頭中央的塗裝採用類碳纖維方式, 質感與科技感均為上乘
加上銳利且膨脹的線條, 看起來非常有肌肉感
兩側則維持原設計, 一樣是方向燈燈泡
車頭特寫, 是不是非常具有科技感與肌肉感呢?
把手內面也採用類碳纖維的塗裝方式, 讓整體的質感更加分
排氣管防燙蓋也採用類碳纖維塗裝手法, 更強化了New Fighter的跑車形象
除了車身外型上的不同, New Fighter在車身識別的logo上也作了改變
將其中一個英文字 H, 依照車頭造型而轉化為類似變型金剛的頭盔造型
非常的具有特色
前碟盤的尺寸與舊款車型相同, 皆為226mm
也採用相同的單向雙活塞卡鉗
New Fighter採用時下流行的浪花碟盤, 以提高磨擦力與增加表面積
使得碟煞的散熱效果更好, 在劇烈操駕下更能保有穩定的煞車力道
實際在山路上激烈操駕測試, 煞車力道相當足夠
New Fighter將整流器移到車體外部, 以提高整流器的降溫效果
排氣管尾段出口採用雙層套管, 以降低排氣噪音
原廠後避震仍為3段預載可調式
後避震長度為340mm
右手開關總成, 這個部份與舊款完全相同
左手開關有些微的小差異
New Fighter取消了原本Fighter車系的方向燈開關, 而改用傳統的方向燈開關
(對照組) 舊款Fighter的左手方向燈開關
尾燈採用24顆LED顯示, 並將面積加大以提高辨識度
中央留空的箭頭造型恰與凹六邊型的尾燈造型互相呼應
方向燈仍採用傳統燈泡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煞車燈亮起的樣子
空氣濾清器的外型與舊款Fighter完全相同
後座的飛旋踏板採用側面按壓彈出的方式
相較於前代車種而言, 安全性更高
(舊款的飛旋踏板由上方按壓後彈出, 過彎側掛的時候有彈出的可能性, 比較危險)
引擎動力:
New Fighter 使用三陽全新設計的單氣缸150cc四汽門氣冷陶瓷氣缸引擎, 壓縮比為10.5:1, 引擎代號為HE1
除了將缸徑行程改為59 x 54.8mm 外(舊款Fighter是57.4 x 57.8mm)
並採用全新開發的VIP (Variable Intake Port)可變進氣系統
在8000轉時可爆發出13.5匹的最大馬力, 在6000轉即可輸出1.26kg-m的最大扭力
SYM全新開發的VIP可變進氣系統稱為 "雙渦流進氣系統", 簡稱為STCS (Swirl Tumble Control System)
最特別的地方是
New Fighter的行車電腦會自動偵測油門開度和引擎轉速來決定進氣模式
在引擎中低轉速時, 電腦會自動關閉一個進汽門的氣道, 使原本四汽門引擎轉變為三汽門模式運作
並且使進氣的氣流產生旋轉渦流, 使得引擎的扭力增加, 燃燒效率也更好
當引擎進入中高轉速時, 電腦會自動將所有汽門全開, 此時New Fighter引擎將變回四汽門模式運作
ECU會完全釋放引擎所有動能, 並輸出13.5匹的最大馬力, 讓高速的延伸性更佳
New Fighter的一體式氣缸頭, 並在上面增加了鰭狀散熱片以加強冷卻效果
New Fighter的進氣歧管與噴油嘴, STCS的機構就和歧管連在一起
STCS雙渦流進氣系統的汽缸頭, 兩個汽門的進氣氣道是完全獨立的
STCS系統的高低速雙渦流進氣閥門特寫, 此閥門位於進氣歧管與氣缸頭之間
STCS雙渦流進氣系統 -- 中低速
各位可以清楚的看到, 右邊的進氣口被檔住了
此時兩個進汽門只有一個有吸進新鮮的混合氣
STCS雙渦流進氣系統 -- 中高速
此時兩個進汽門都可以完全的進氣
如果還是看不清楚
沒關係...
我們把整個STCS雙渦流進氣系統拆給你看 101.gif
右邊的金屬物為真空控制閥, 用這個機構來控制閥門的作動
這個是閥門全開的狀態
真空控制閥的後方連接著軟管, 軟管後方連接著電腦控制系統
換一個角度, 應該可以看的比較清楚
各位可以注意一下, 為了讓氣流順暢, STCS雙渦流進氣系統的進氣口非常的光滑
這個是STCS雙渦流進氣系統全關的狀態
實際騎乘感受:
起步時油門緩緩轉動, 離合器大約於3800轉開始接合, 4000轉後開始將車輛推出
若起步時油門全開, 轉速5000轉時New Fighter會立刻彈射而出
此時轉速表指針快速上升到7000轉, 時速表也快速的上升
7500轉時, 表速約60公里, 8000轉時, 表速已經推到100公里了
整個加速的過程非常快速且順暢, 沒有卡轉的狀況
8000轉後, 引擎彷彿出現另外一股力道, 將轉速推往8500轉大關
此時表速約為110公里
找一段無風的平地測試New Fighter的尾速性能
可以直上轉速9500轉, 表速約為117公里
New Fighter的加速只能用 "爽" 來形容
以原廠150cc的五期噴射車而言, 直逼175cc改裝車的加速快感真的讓人血脈賁張, 異常亢奮
STCS的雙渦流進氣系統,
可說是集合了兩汽門引擎在起中速的加速優勢與四汽門引擎在中高轉速的馬力輸出和延伸性
讓New Fighter從起步到尾速, 一直都遙遙領先
加速表現測試:
車手體重: 100kg
操控感受:
New Fighter令人驚艷的部分除了充沛的動力之外, 靈活的操控也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官方公布的軸距為1345mm, 比舊款Fighter多了3mm
但切彎傾倒的速度和超靈活的彎道反應讓大家跌破眼鏡
超大過彎傾角是這次New Fighter主打的重點之一
我們的車手努力的在山道上壓車, 越壓越低越壓越低
原廠的傾角就已經非常嚇人了
如果懸吊再經過些微的調整和改裝, 絕對可以成為跑山路的強大兵器
New Fighter的操控特性比較接近我們之前測試過的Jet Power
在前後原廠配胎MAXXIS M6029 的加持之下, 只要輕輕移動身體的重心, 車子就聽話的快速傾倒
我們也很驚訝New Fighter的雙渦流噴射引擎的出彎再加速反應, 非常直接且反應迅速
超過彎頂點之後, 僅需扭轉油門, New Fighter的強大馬力立刻隨傳隨到, 並快速的從彎道脫出
真的是彎道之樂, 樂無窮啊...
不過, 原廠的New Fighter也不是毫無缺點
我們發現原廠的後避震在稍為激烈的狀態下操駕約15分鐘
阻尼就立即開始衰退
出彎時若油門開度太大, 屁股會晃動的非常厲害
過彎速度也相對的受到影響
原廠的前避震的調整也較偏向市區舒適取向
山路小跑的表現尚屬稱職, 若路況較差或者較長時間的激烈操駕仍是不足
如果想要充分的體驗New Fighter的彎道樂趣
前叉重新換油調整與更換較高檔的後避震是必須的
北宜試跑片段
傾角檢證:
原廠車原廠懸吊, 車手體重約70kg
左邊中柱會稍微擦到
側腳架的前端會磨到
側腳架的後端也會磨到
側腳架前面包覆油箱的塑膠片也會磨到
傳動箱蓋, 大概要改了後避震才能夠磨到吧
右邊則是磨到排氣管側面的保護鐵絲
右邊包覆油箱的塑膠片也會磨到
排氣管護片一樣逃不了磨到的命運
原廠車, 原廠懸吊
後輪就可以吃滿胎
前輪則剩下約1mm就吃光了
乘坐姿勢:
車手身高: 167cm
正面照
右邊側面
後方照
左方側面
官方公佈的坐墊高度為780mm
對身高167cm的車手而言, 僅需稍稍墊腳即可
大燈照射與儀表:
New Fighter的儀表採用高反差自發光設計, 並可自由切換轉速和時速的顯示方式
在新車未上市前, 已經讓很多網友流口水流滿地了
這是轉速顯示模式, 外圈是引擎轉速, 中間的液晶顯示的是目前時速
這個是時速顯示模式, 外圈是目前速度, 中間的液晶顯示目前的引擎轉速
只要長按儀表右下方的 MODE 按鈕三秒, 就可以切換顯示模式了
下方的自發光液晶顯示目前殘餘燃料量和目前電瓶的電壓
相同的, 按著左下方的 SET 按鈕, 一樣可以切換電壓顯示或者時間顯示
電瓶的電壓並不是即時顯示, 大約經過10秒鐘之後才會自動更新
我們將大燈打開之後, 電瓶電壓從12.6V降到了12.1V (引擎未發動)
New Fighter 近燈
均勻的四邊形且切線明顯, 右側稍微高起
New Fighter 遠燈
猛然發現, 遠燈的中央形狀似乎像一個箭頭
近燈的亮度測試, 單位為lux
由照片中可以看出, 最亮的位置在中央5m處
亮度為214 lux, 近燈照射距離僅有10m
遠燈的亮度測試, 單位為lux
由照片中可以看出, 最亮的位置在中央10m處
亮度為170.2 lux, 遠燈的照射距離非常的廣且均勻
傳動系統:
New Fighter的傳動系統拆解其實相當簡單
首先將傳動箱護蓋兩顆8號螺絲拆下
就可以見到傳動箱了
傳動箱周邊的螺絲會卡到側條, 所以必須先把左邊側條拆下來
傳動箱進氣口的開口位於內側, 效果還有加強的空間
前普利盤風葉, 採用M92
裝在New Fighter車上的原廠M92風葉輕鬆吃滿盤
離合器採用編號HE1, 尺寸通GY6車系
起步不打滑, 抓力相當的強
皮帶採用阪東(BANDO)製品
皮帶寬度為19.4mm (原廠車騎乘2000公里後)
普利盤壓板也採用編號HE1
與其他的普利盤壓板是否有差異, 我們就沒有仔細推敲了
普利盤套管長度為45mm
原廠普力珠重量為12g, 與大多數的悍將150車系相同
六顆普利珠總重量為71.93g
誤差算是相當小的
原廠普利盤也輕鬆吃滿盤, 離外圍約剩下1mm
普利盤的尺寸約為114mm
新舊款Fighter的比較:
置腳空間:
New Fighter
Fighter
坐墊固定點
New Fighter
Fighter
兩者不同, 無法互換
置物箱:
New Fighter的置物箱塞進Fighter當中
但因為角度不同, 所以宣告失敗
置物箱的固定點是完全相同的
所以如果舊Fighter要改裝New Fighter的置物箱, 工程非常浩大
置物箱角度比較:
New Fighter:
Fighter:
可以看出New Fighter的置物箱明顯較寬
眼尖的網友發現, 兩者的置物箱深度不同
左邊是Fighter, 右邊是New Fighter
這樣看的比較清楚
座墊比較:
左邊是New Fighter的座墊, 右邊是Fighter的座墊
可以明顯看出New Fighter的座墊又寬又大
電瓶走向不同:
New Fighter:
正負電都由車輛的右邊經過
Fighter:
正電走車輛的右邊, 負電則由左邊
排氣管:
上面是Fighter, 下面是New Fighter (有含氧感知器)
看起來角度有差
主要是前段的角度不同
這樣看比較清楚
可以明顯看出New Fighter的排氣管比較內縮, 跑山路時右側的排氣管比較不會磨到
補一張New Fighter和上一代Fighter VIP排氣管的比較圖
將New Fighter的排氣管裝上Fighter
這個是原來Fighter的排氣管
大家注意一下, 排氣管離地面的角度與位置均不同
這是New Fighter的排氣管
這是Fighter原本的排氣管
這樣有沒有比較清楚了
(經過網友測試, 發現New Fighter的排氣管不可裝在Fighter車上)
請看: NEW FIGHTER與 FIGHTER排氣管交叉比對測試!!
後排骨的差異:
New Fighter
Fighter
由螺絲起子的長度比較, 可以明顯看出後排骨的不同
或許嘗試各種不同的組合, 能夠讓Fighter / New Fighter的傾角更大也說不定
前置物箱造型:
New Fighter
Fighter
前置物箱寬度:
New Fighter
Fighter
由這兩張的比較圖, 可以明顯看出來New Fighter在前置物空間也變大變寬
置物箱空間:
首先, 拿M size 的SOL 68S, 是可以完全塞入車廂不需小壓的
M2R的GP-1也可以完全塞入
SBK安全帽也可完全放入
SBK的TANK安全帽也不是問題
XXL 尺寸的Arai安全帽也可以輕鬆放下, 不需小壓
僅有尺寸XL的SOL 68S才會碰到, 需小壓
可以看到, 坐墊還差.............................................一點點
謝謝各位收看
延伸閱讀:
DA.TOU網友的: NEW FIGHTER 詳細拆"箱"報告!! 新增龍頭+前斜板內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