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2 年第七月 Aeonmotor STR 300 以及競爭對手 PGO TIGRA 251 發表以來,此種「白牌身、黃牌心」的小尺寸黃牌級距運動速克達在車壇掀起一股不小的波瀾。而靠著自家燃油車款招牌 STR 在銷售表現上嚐到甜頭的宏佳騰更是在今年乘勢推出小改款黃牌機種 STR GT,如果你以為這次只是換換色、加上貼紙的話,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呢!
2025 Aeonmotor STR GT 改款重點:- 外觀塗裝改變
- 最大馬力提升 16.1%
- 最大扭力提高 6.5%
- 油耗效率 25.3 km/L
- 引擎周邊零件設定優化
- 新版 MT05.2 版本行車電腦
- 新增引擎艙室護蓋
早在 STR 300 發表之際,該級距中不同以往的輕巧操控動態、輕盈的加速表現,都打破許多車迷對於黃牌車款的既定印象。不過白牌 STR 250 強勢登場後,其令人「驚艷」的 24 匹最大馬力加速力道甚至已超越自家老大哥 STR 300。然而在最新推出的小改款 STR GT 上,經過引擎周邊設定調整,讓最大馬力一舉突破 25 匹以上,賦予 STR GT 嶄新的性能魅力。
馬力測試
GT 外型、跑車心靈
首先在深度測試的第一個環節,編輯部立刻將 STR GT 架上馬力測試機台,帶讀者們一探官方宣稱的「動力有感提升」到底如何?從馬力機上所測得的詳細數據可以發現,雖然舊款 STR 300 的馬力數值轉速較低、動力提早湧現,實測後的最大馬力為 15.76 ps,最大扭力為 1.63 kg-M。
反觀新款 STR GT 實測最大馬力數據一舉提升至 18.23 ps,在排氣量不變的前提下,居然可以額外壓榨出近 2.5 ps 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最大馬力的出現轉速稍往後延,不過將兩者加速過程的馬力曲線圖(紅、藍)對照後可以發現自 4,000 轉後 STR GT 更飽滿的動力源源不絕的湧現,加上提升後的扭力,可說是兼顧了低速充沛加速力道與高轉尾速延伸性的設定。
試駕心得
從馬力機上所取得的動力成長結果,在實際操駕感受上是立竿見影的,透過動力系統周邊的提升,STR GT 有著比 STR 300 更充沛的低轉動力反應,轉下油門的一霎那,不得不說「還以為胯下的那部車,就是 STR 250 呢!」如果是現任 STR 300 車主試乘 GT 版本的話,應該馬上會產生這樣的錯覺。
大致上來說,STR GT 在整體性能的調校主要集中在車輛前段的加速表現。其實過去在試乘 STR 250 / 300 車款時,300 車型會讓人有種朝向「舒適穩定」的儒雅溫和印象,對於喜歡順順起步的 RV 派車主是正中下懷的。相反,若是習慣「鋼炮型」的加速力道、熟悉白牌性能機種的刺激感,那則會更接近 STR 250 的性能特性。
所以若對於 STR GT 還摸不著頭緒、正在觀望的 STR 300 車主,基本上雖然冠以 GT 跨界壯遊之名,不過 STR GT 實際上是一台動力輸出表現更為飽滿、更接近 STR 250 設定的車款,整體騎乘體驗亦如斯。換句話說,就使用感受上,這就是一台有著黃牌路權的 STR 250,也因此,若是在蜿蜒的山路上以較高的速度切進彎角,仍可以感受到後避震器因偏向舒適取向的設定而略有不足的情況。
但這並不能算是 STR GT 的缺點,將使用情境拉回黃牌通勤速克達的主戰場「市區道路」上,立刻可以感受到這組懸吊系統偏向舒適取向的調校,讓 STR GT 在性能獲得提升並保有 300 級速克達中罕見的靈活性基礎上,兼顧日常通勤使用的舒適騎乘感。
具體而言,在面對擁擠的車陣、市區道路,走走停停的路上其實引擎的低轉速域才是攸關使用體驗的重點,經過扭力、馬力雙強化的 STR GT 可以非常輕快的帶領騎士脫離車陣,且在常態性的起步中毫不費力,相信不管是單人騎乘或是有雙載需求的車主,在實際接觸過 STR GT 後都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接著,在更優異的動力表現之下,也能維持 STR 系列一直以來短軸距、靈巧車身尺碼的操控特性,比起過去稍微有點太「溫和」的 STR 300,其中差異相當明顯。
也因此,除了在車輛由靜止起步加速的過程更加暢快外,在隨著轉速逐漸攀升到常用的 5,000~7,000 轉之間,STR GT 都有著相當充沛、隨傳隨到的加速感受,如此一來可以帶給車主輕鬆的市區騎乘體驗,完全感受不到這是一台車重超過 150 公斤的黃牌速克達。反之,「接近白牌跑旅操縱特性」這樣的特點在 STR GT 上更加被放大了。
總結來說,STR GT 不論在山路上、或是市區道路的表現都讓人與 STR 300 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也是本次 STR GT 小改款不僅在外觀上的改變。相信如果是 STR 300 的車主若有機會一試新款車型的話,絕對會有令人難忘的改變幅度。
從騎士四視圖上可以看到,騎士身高 171.4cm(不含鞋底厚度),跨高 81.2cm,雙腳可以完全平踏,這在以往身形寬大的黃速克達中實屬難得,也提供騎士絕對的安心感。
外觀介紹
新款 STR GT 在動力、引擎周邊系統進行更新,雖然整體輪廓大致上延續廣受好評的「鋼甲」稜角線條,不過官方這次在新推出的藍 / 綠兩種新色上,施以更豐富的彩貼塗裝,賦予車輛十足的跨界感。
汽車等級的高亮度 Class-D LED 大燈組、下方顯眼的鳥嘴造型與上方 LED 方向燈辨識度十足。
提升行車安全的 LED 方向燈。
車尾同樣維持短翹、凌厲的燈具,搭配 U 字導光尾燈條,大致上與 STR 車系一致。
車側新增了螢光色拉線以及等高線圖樣、GT 字樣等細節。
向中央集中的尖銳車頭造型、與兩側的稜角形成對比,強化 STR GT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車頭侵略感。
車側的等高線圖樣、黃白色 GT 字體,下方的經緯度資訊就是代表著宏佳騰 Aeonmotor 總廠標的位置。
整體看去,STR GT 是在原本的線條上,透過配色的改變、塗裝等讓視覺效果看上去相對活潑。
車頭風鏡與 STR 300 同樣得到保留。
採用前、後 13 吋輪框,制動與懸吊系統也未變更,與當前 STR 300 是一樣的設定。
車側 STR 立體車銘版字樣。
STR GT 也搭載目前 300 車型獨有的 CROXERA 智慧型 4.2 吋 IPS 全彩連線儀錶板,可與手機進行配對、有 Turn-by-Turn 導航系統等功能。
同樣是在 STR 車系中僅 300 黃牌系列才擁有的 Keyless 免鑰匙啟動系統。
下方設有實用性的 USB 充電埠。
椅墊造型則沒有明顯改變,同樣在騎士腿部、前方進行削薄提升腿部足著性。
椅墊標配自動彈起裝置。
以緊湊的車身尺碼來說,車廂空間表現出色,優異的平整化底部可放入一頂全罩式安全帽。
椅墊下方有著為了提升安全帽置物性能的內縮設計。
左側為加油孔。
右側前置物箱也可以放下超大 1.5 公升的水瓶,容量相當可觀。
從引擎左側機蓋看上去與舊款車型並無顯著差異,同樣的 CVT 傳動系統造型、空濾外觀等,從外表上並不能一眼就辨識出新舊款車型的不同。
引擎中缸外側經過黑色烤漆處理。
在車輛接近最大傾角時,左側會先磨到引擎吊架護蓋,可以看到明顯的磨擦痕跡。
右側水路系統的機械加壓泵浦造型,也可以說是 STR 車系明顯的辨識特徵之一。
上方新增了與過去 STR 250 / STR 300 車型沒有的護蓋,不過據其固定方式來看,只要加購周邊支架,這塊護蓋是可以直接移植到現有車型上的。
排氣管護蓋造型相對稜角有致的車身外殼,看起來相對圓潤些,達到一定的視覺修飾效果。
內部拆解
最後,就讓我們來看看除了深度的引擎內部設變外,究竟在傳動系統、電瓶、避震器等規格有沒有其他的明顯變化之處吧!
首先看到外空濾系統部分,卸下空濾外蓋後,內部採用整片式的濾棉,與國產車型常見的底板、鐵網支撐結構有所不同。
空濾內座也有不一樣的設計思維,前方有著兩段進氣套管結構。
有別於國產速克達常見的設計,STR GT 空濾前方以側吸式的「喇叭形」岐管進氣孔將經濾棉過濾後的乾淨空氣吸入引擎。與過去 STR 300 不同的是,在後方多出了一個以 3 顆螺絲固定的套筒結構,在這二組岐管的相互作用下,將會對進氣量、溫度與流速造成改變以符合新的動力輸出周邊需求。
接著在拆卸傳動外蓋的同時,前方的過濾小海綿設計在側邊,並有向前的導管吸引氣流進入。
除了卸下周邊傳動蓋螺絲外,也要先拆下後組的塑膠外蓋、大螺母,才可以開始進行傳動蓋拆卸。
在此之前,也別忘了先拆除機油尺,才不會讓傳動外蓋卡住喔!
從整體 CVT 系統的結構來看,與 STR 300 並沒有明顯的差別,主要不同的地方在於各零件的細部數據。因此,編輯部也將各項數據包含普利珠重量、碗公離合器重量、尺寸等量測統計於下方附表供讀者們比對。
首先看到傳動前組,在最外側有著兩片厚度不一的墊片。
卸下外盤,內側還有另一塊更薄的墊片。
引擎傳動 Case 尾部有著向下的排塵出口設計。
中央惰輪外圍並沒有明顯的磨損痕跡,看來在 STR GT 經過修正的傳動 Case 形狀、以及新的傳動系統配置後,已經減少許多皮帶跳動的情形發生。
普利盤內側有著明顯的磨痕斷層,說明該車輛在使用期間,可能有更多時間處於高速區間行駛。
經測量後盤面角度為 14 度。
壓板背面有著特殊的內圈凸起。
套筒部分,除了尺寸與舊款 STR 300 不同外,從深黑色澤的特徵可以看出其具有 DLC 類金剛石碳(Diamond-like carbon)塗層技術,增加運作流暢度與耐用性。
也因為尺寸不同的關係,STR GT 的套筒與 STR 300 前盤組是無法相互組裝流用的,需要整組更換。
傳動系統後組的開閉盤為直溝形式。
內側有著提升剛性的枝狀結構體。
與離合器接合的外盤「碗公」材質經過變更,除了外觀上色澤更加暗沉、由更高強度的金屬材質打造外,重量也由舊款 STR 的 1,059 克微幅上漲到 1,256 公克。
三星出品的雙齒皮帶,長度基本上也是一樣的 83cm,並無顯著差異。
代號 GT12A 的 12 號電瓶規格。
行車電腦 ECU 與原先 STR 一樣為汽車級 DELPHI 德爾福製品,不過原廠表示內部設定已經過變更,如供油、點火參數等,仔細看可以找到貼紙上的電腦代號由原本的 MT05 改為 MT05.2 版本。
四孔噴油嘴。
經量測,節流閥孔徑為 35.11mm。
其餘如主水箱注水孔、副水箱位置、加水孔等架構都與過去的 STR 車系相同。
副水箱位置:
前避震器內管為 35mm 的設定。
後方可以看到整流器。
以及俗稱船底下方的水冷排出風孔,有效降低冷排撞風後的廢熱推積狀況,並進一步提升散熱效能。
後避震器角度為 79 度。
長度為 300 mm,看來在車架、懸吊系統的設定上延續了 STR 300。
規格數據總表:
那至於宏佳騰是如何在排氣量不變的基礎下,替這顆水冷單缸引擎進行馬力、扭力的提升呢?如果對於 STR GT 引擎內部的變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大魔王 Singer 實際拆解 STR 300 / STR GT 引擎的影片中,更進一步瞭解原廠在 STR GT 上施以的「魔法」喔!
總結
經過本次的深度測試,其實 STR GT 的表現是令人刮目相看的,除了前段提到的騎乘感受大有不同外,在引擎內部的細節變更其實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因為說實在 STR 300 在動力部分已經「堪用」,這次的 STR GT 車型在更出色的動力表現下,在引擎機件的設計上,可以看出更多針對「耐用度」與「耐久性」的升級、優化,如果你是 STR 300 的車主可千萬別輕易嘗試 STR GT,這可能會真的讓你不小心牽新車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