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的小學階段,雖然媽媽是國小老師,看待我們的功課比較嚴格,但回到家功課寫完後,就會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在家裡附近到處玩耍;假日時也總是有玩伴一起趴趴走,有時在樓下戶外玩、有時在朋友家玩...印象中沒有外出補習或是趕行程的壓力,童年時期好像大部分是開心的過完了。現在的小學生活,型態真的和我們以前很不一樣。有些孩子真的補習超多樣的,補英文、畫畫、鋼琴、游泳、球類運動...等,在家裡的時間,他們感受到的是什麼呢?他們壓力大嗎?他們在家裡最常和父母的對話是什麼呢?他們會喜歡這個家嗎?他們感受的到家裡的溫暖嗎?
當孩子放學後又被安排了行程,回到家後時間變得很不夠用,父母就好像在扮演檢查官的角色,檢查功課寫了沒?牙刷了沒?催促著孩子趕緊去睡覺...當孩子不想寫功課時,我們可能跟他說道理說教,甚至罵他們,試問:孩子會喜歡和大人的我們說話嗎?當他遇到問題或困境時,他會想找我們幫忙嗎?還是轉而尋找懂他的同儕或是網路上的網友們聽他說話呢?做大人的我們,放心嗎?
現在的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又因為少子化,大多對孩子都傾全力付出,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我們給的愛孩子接收到了嗎?是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願意向我們求助嗎?突然想起現在是大人的我,如果遇到問題,我也不會想去問我的父母,因為我大概猜得出來他們可能會說的話(類似講道理或是告訴我他們的價值觀),那不會是我想聽的,我會自己尋求資源處理我遇到的問題(例如:教養孩子的問題);所以,我期許自己成為孩子喜歡和我說話的人,期許自己成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願意找我幫忙的人;這需要持續努力的做對話練習,像是以好奇的問句 " 你怎麼啦? 發生什麼事? 那你怎麼辦呢? " 等的溫暖對話,取代 " 功課寫了沒?為什麼還在打電動?快去洗澡 " 等命令或催促的話語。我還在學習中,推薦大家可以看李崇建老師的對話的力量一書,增加親子間美好的對話,拉近親子間的距離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