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多年前,北漂到台北尋找就業機會,走在忠孝東路上聽著動力火車忠孝東路走九遍的時候,看到有安全帶、風鏡、雨刷,且勇壯的頂棚車身設計,印象深刻直至今日。
隨著時日,也到了車輛汰舊換新的日子,在因緣巧合下,有幸入手一台來整理;也將整理的過程記錄下來,讓這稀少的C1多留一些紀錄。
【 緣起】
台灣於2002年11月,由民間金控公司捐贈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及裝備乙批,主要作為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急救及應付救護車無法進入的窄小巷弄而設計的機動型緊急救護車,緊急救護的效能發揮不在於快速送醫,而是縮短到達救護現場時間,在到院前之現場即開始進行緊急醫療處置,提供最快速的到院前緊急救護服務,以提升台北市的救護水準。
【車輛說明(摘錄BMW網站)】
BMW在2001年推出以汽車化保護概念作為賣點的C1 125綿羊,2002年推出排氣量更大的C1 200。
BMW C1 200是一部由汽車與機車所組成的創新綜合體,乃是承傳自現代化車輛的新科技。車上最特別的設計便是騎乘者的安全防護座艙,包括高頂的車廂及一對保護肩部位置的環狀架構,這個安全防護座艙是由鋁合金的骨架,與附有頭枕的座椅及兩組四點式複合安全帶所組成,安全的座椅可以提供過去兩輪機動車輛前所未有的高安全性。
BMW C1 200已經獲得德國及西班牙官方授權可以不戴安全帽來騎乘(國內仍依規定配戴安全帽)。
採用BMW獨創的遠距槓桿前懸掛系統Telelever及無段式自動變速箱,可以大幅提昇車輛行駛時的穩定性並令騎乘舒適快意,搭配皮帶無段自動變速系統,油耗約在30km/L。類似汽車概念的特殊車身設計,對於正面的撞擊,C1 200的安全保護就和一輛小型車相當。BMW將鋁合金車架的科技運用在駕駛座艙上,能在意外發生時藉由車身設計的潰縮區變形來有效吸收撞擊力量,大幅減低意外傷害的機率。除了高安全性外,C1200的座艙還提供良好的舒適享受,舉凡擋風玻璃的雨刷系統、音響系統、行動電話、旅程電腦甚至天窗等都是過去兩輪車輛無法提供的舒適配備,此外BMWC1 200搭載ABS防鎖死煞車系統,提供最佳的安全及舒適性能。
【始】
停放在消防隊後方巷內一年半載未動的C1,公部門報廢車輛會將相關字樣噴漆覆蓋
車輛的狀況比想像中的還慘烈,本來很單純的以為接電之後有機會可以發動看看,扛了電瓶過去,結果是連動都不會動…
這後箱大概從後面滾到地上十次以上吧…
將車輛移出後巷,六大壯漢一起將車穿越狹窄的小門,移至車上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上車,準備開始漫長的整修之路,感謝車行與隔壁車行技師支援
回到車行後,先將車殼、後箱拆送烤漆,並開始查修車輛。
由保管單位得知,該車除久未使用外,還有傳動異常問題…就請車行一步一步來吧!
先來看看前來令片,這是客家來令片中的翹楚了…
看完來令片,再來看看剎車油吧!
這除了濃醇香,大概找不到第二個形容詞了…
清潔,換油
陳年脫漆油杯蓋,也要翻新一下
剎車油看完了,天氣這麼熱來杯水箱水泡的麥仔茶吧!
保管單位備註的異常傳動組,請店家重配
前輪整理了,後輪也要來一下
各種翻新
雖說多數車架都是鋁合金製,但仍有部分是鐵製,逃不過放在後巷日曬雨淋一年半載的摧殘
送修補與烤漆的車殼,終於要回來了
完工
【車輛操駕】
C1騎乘上特殊的地方,除了要繫上安全帶才可行駛,另外留意的事情是,車頂支架重量在慢彎中會把車身壓低,替駕駛者增加車輛傾斜度。也許支架本身的重量不算太重,但放在這麼高的重心位置,變成有槓桿放大的效果。在轉彎時車身會有很嚴重的落下感,在騎乘時需把車輛當成騎乘重心較高檔車,轉彎時人掛出去就會好很多,這也是這台車最有趣的地方!
【特殊操作】
一坐上C1可以看到龍頭下方有兩支操控桿。長的一支是控制前輪前叉的升降。短的一支則是負責控制中柱的升降。如果想騎車收起中柱,千萬不可以像一般速克達把它用力向前推,這會弄斷中柱的的牽引鋼索。
長短兩支桿都放下的狀態,表示車子順利放下前輪和收起中柱,可以騎乘。操作方式亦有貼在駕駛座前方的指示說明。
把短桿拉起,中柱會放下,但中柱仍未接觸到地面;此時再把長桿拉起,前輪開始向上縮,中柱順利觸地。
兩條安全帶皆會自動捲收,儀表具備安全帶指示燈。沒繫安全帶車子是轉了油門不會走的。
三點式安全帶再加一條兩點式安全帶,構成緊緊的四點交叉,騎士不能隨意移動,也是確保騎士留在駕駛艙的最大功臣
平常拆安全帶應使用press鈕,遇緊急事件則可用把手下的緊急逃生扣,一拉所有安全帶扣都會自動彈開
把手帶有雨刷開關以及雨刷水開關
安全撞擊測試影片
VIDEO
【後記】
感謝北市辛亥路總是不開招牌燈的兩位帥老闆鼎力協助修復,讓此一特殊的車能再次奔馳在台灣的道路上。
本文最後由 nickzhuang 於 2019-9-4 23:31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