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valve Model 2 DAC
早在 Model 1 真空管耳擴推出時, Marvalve Audio 就已在準備 Model 2 DAC 的研發
真空管 DAC 並不是創舉, 但要如何做出與眾不同, 獨具聲音特色的機器才是難處
根據大倫兄的說法, Model 2 是做出他自己喜歡的聲音, 聲音美學是絕對主觀的意識存在
他喜歡的不見得大家都喜歡, 但至少他做出他想要的聲音, 對於開發者而言, 這絕對是個里程碑
靈氣是一種感受, 是一種幻想, 也是一種心靈的碰觸, 哈修塔特 - 2014/10/15
-功能與架構
Model 2 使用兩只 6DJ8 真空管採推挽式電路做一級放大
意即每聲道採用一只真空管做推挽放大, 故兩只真空管在配對上需做要求
6DJ8 為雙三極管結構, 原廠設計可直接使用 6922 替換
可替換的型號還有 E88CC, ECC88 等種類繁多可供選用
雖知名老管價格仍然不斐, 但享受到美好音樂的片刻更難能可貴
主要 DA 晶片為 AD 1955, 最高可支援到 24bit/192kHz PCM (Pulse-code modulation)
或 DSD128 (Direct Stream Digital) 格式, 對絕大多數高解析錄音來說都是足夠了
解析做到更高 (如32bit/768kHz) 在目前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絕大多數的錄音都還停留在
24bit/192kHz 以內, 有些則是採 CD 倍數如 24bit/88.2kHz, 24bit/176.4kHz
僅有少部分的 Hi-Resolution Audio 有錄製 24bit/384kHz, 或如 DXD 的 24bit/352.8kHz
但這些軟體目前的片量是餵不飽廣大樂迷的
(筆者並不排斥或特別喜好哪種載體, 但軟體存量多, 聲音有正常水準是基本要求)
USB 接收採用 XMOS xCore USB Audio 2.0 處理器 (應是 xCore-Audio Hi-Res 2)
可支援 44.1/48/88.2/96/176.4/192/352.8/384 頻率及 16/24/32bit 取樣等 PCM
以及原生 DSD64/128 等格式 (S/PDIF 輸出最高為 24bit/192kHz)
最重要的當然是具備 USB 非同步傳輸 (Asynchronous Isochronous transfers)
這部分只要驅動程式寫得好, 架構設計好, 可大幅減少同步傳輸因訊源與 DAC 時脈產生器不同步產生的問題
至於能不能完全避免? 還有待商榷, 也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去驗證
面板數字顯示管為 Nixie, 這管在台灣有一陣子很流行, 拿來做時鐘!
當時還出了不少 DIY 套件, 現在拍賣網站仍找的到套件或半完成品
Model 2 在此將數字管設計為顯示取樣頻率
最核心的當然是: 把師傅惹毛到不想繞製的獨家 Amorphous 非晶質鐵心變壓器
據說當初開放此一變壓器時, 曾把繞製的師傅惹毛到不願意幫忙 (不會繞了上百次吧...)
後來是大倫兄從變壓器成品中挑出可用的部分, 先製作一台 Model 2 帶到師傅家, 讓師傅試聽
師傅聽..日本演歌, 聽了好一陣子後才願意幫忙 (原來師傅也是發燒友XD)
Amorphous 俗稱 Spike Killer, 由於材質不具有長程有序結構, 故磁化與消磁
都比一般常用磁性效率更好, Amorphous 的鐵損效率(空載損耗)比矽鋼鐵芯要低 70-80%
空載, 就跟怠速差不多意思, 但一般油車怠速損耗超高, 就像矽鋼鐵蕊
Amorphous 的空載可降低 7-8 成的損耗, 這代表了節能與環保囉
而 Amorphous 全然沒有缺點嗎? 製作困難可能是最大問題
一般音響變壓器常用的 Z11 矽鋼片厚度為 0.30mm-0.35mm
日鐵的 23Z110/23ZH85-100/23ZDKH75-90 可做到 0.23mm
但.. Amorphous 單片厚度僅 0.03mm, 單片厚度差了近10倍
且 Amorphous 材質硬度高, 表面又非平坦, 疊片時的難度更高
Model 2 未採用一般常見的 OP 元件進行 I/V 轉換, 而採用 Amorphous 取代 OP 元件
理由是大倫兄找到滿意的 OP 除了昂貴不易取得外, 存量還不見得夠生產 Model 2
只好悶著頭自行開發 Amorphous 變壓器了
筆者見到許多台灣人, 就是不願意妥協現有條件, 總是悶著頭苦幹, 想做到最好, 雖最後不見得都能上得了世界舞台
但這種草根精神, 實在讓筆者很感動, 無論是前陣子世運的所有選手, 開發音響器材的眾多音響前輩
設計唱頭放大器的老鄉友人何大哥, 還是現在我們看到 Model 1/2 成品的大倫兄
-外觀
看著這外觀應該不陌生, 是的, 與 Model 1 耳擴一樣的外殼
(突然想起忘了一起借 Model 1 回來搭配...)
既然用同一組外殼, 就不需要介紹太多, 讓我們直接進入主題:
面板的波段開關有三段: 同軸, 光纖與 USB
背板與底板依舊為金屬一體成形並鍍銅色
輸入端子與面板相對應, 共三組, 分別為同軸, 光纖與USB
輸出端子為一組RCA接頭
-內裝
拆卸時須採用內六角T8規格起子
打開左邊外殼的內容物
左下角最大顆為電源變壓器, 電源變壓器的後方是濾波電容
經過濾波後, 接下來電源會進入真空管座後方的特製I/V變壓器
將電源送進 6922 真空管進行訊號放大, 再把訊號交給後方的輸出變壓器
最後輸出到RCA接頭
主結構共有三張PCB, 加上一組兩張的連接板, 全機有五張PCB
包含了電源板, DAC板, Tube buffer板, 以及兩片管座連接板
其中三張主板都有版號, 筆者評測時借到的三塊主板板號都是 V2.1
DAC主板
電源主板
Tube buffer主板
德國 Frako 電容 (失焦了, 其實本來就是拍數字管的電木座)
台灣合美 Hermei
台灣合美常用 A 字
內部除了真空管座前的四顆德國 Frako 電容外, 其餘電解電容多為台灣合美製品
還有一顆 Low ESR 電解電容, 應該也是台灣合美產品
真空管座下方的連接Pin採電腦上常見的鍍金Pin, 據說將來有可能有不同管版本出現(?)
開機無訊號輸入時, Nixie 數字管顯示 000
當有訊號輸入時, 數字管就開始跳動了
此時訊源是 CDP, 規格是 44.1kHz
原廠付的真空管為 PhilipsECG 6922
此管在搭配 Model 2 時均衡度佳, 夜間點燈時散發出的淡藍色光環真得很美啊!
-接續與驅動
由樹莓派輸出 DSD128 訊號給 Model 2, 數字管顯示 128 (DSD128)
樹莓派B+ 播放 DSD 真的很.....
改播 CD 轉錄就一切很美好, 樹莓派還是繼續冰凍好了XD
(突然想到為什麼沒改用NB播放.....)
Linux 無須外掛驅動程式可直接找到 XMOS xCore USB Audio
Linux 系統擷取 USB DAC 的資訊
sample spec: s32le 2ch 192kHz (最高支援規格: 32bit/兩聲道/192kHz)
s32le = PCM signed 32-bit little-endian
這部分判別到 XMOS xCore-Audio 處理器, 並非 AD 1955 DA 晶片的處理能力
播放 CD 轉錄的音樂時, 由 Linux 系統抓取目前 Momentary Frequency = 44.1kHz
播放 Hi-Res. 音樂時, 由 Linux 系統抓取目前 Momentary Frequency = 192kHz
因筆者絕大多數時間皆採用 Linux 系統當桌機, 所以截圖只有 Linux
不過接 Windows 10 NB 也是無痛安裝的, 別擔心 (有些電玩還是只有 Windows 懂得...)
-試聽
空蕩蕩的兩聲道系統, 還沒全部整理好
黑膠唱盤連線都還沒時間接...
銜接 CDT 時, 通常多數發燒友都優先選擇同軸
筆者也不例外 (其實是找不到之前的一堆光纖線...)
播放前數字管依舊顯示 000
只有 CD, 頻率當然只有 44.1kHz 囉
首先上場的是已故詩人歌手 Leonard Cohen 的 Live!
以『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開場, 咦?
怎麼左右音場拉開這麼多?! 深度礙於窗戶僅能說深到窗戶底
(筆者絕不會說音場深到對面鄰居家窗戶, 這種不負責任的話, 鄰居請不要來敲門)
樂器的定位明確且形體更浮凸, 鼓皮的彈性一流, 量感比沒有 DAC 還要更多了
Cohen 滄桑嗓音依舊有磁性, 依舊深沉具共鳴, 依舊優雅而細膩, 依舊... 唯故人不再依舊
布拉格街景 - 2014/10/14
接著拿出 Rafael Kubelik 帶領 CPO(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捷克愛樂樂團)
於1990年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 Festival)的現場實況錄音, 這份錄音有著沉重的背景
也有著額外豐富的情感
此年的 Kubelik(庫貝立克) 已是76歲高齡, 在1989年11月28日,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宣布放棄權力並取消一黨專政後, 隔年(1990)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5月12日)
再次回到流亡離開42年的祖國, 演奏著由 Smetana(史麥塔納) 作曲的交響詩『我的祖國』
演出場地在史麥塔納廳, 拋離這沉重以及重新踏入祖國的喜悅, 帶來了這情感豐富得演出
『我的祖國』共有六個樂章, 全曲約74分鐘, 這六個樂章一開始其實是六部獨立的作品
於 1874-1879 年間完成, 直到 1882 年才真正六部合一, 無論如何, 對於捷克人來說
這部作品絕對是非常重要的, 而最出名的絕對是第二樂章『莫爾道河』, 若客官曾到過捷克
在大街小巷一定都聽過這樂章, 就好似... 我們過年時那首: 每條大街小巷, 每個人的嘴裡...
只不過他們是全年無休, 我們只有過年時被洗腦 聽得到
Model 2 一開聲讓人感覺最明顯的, 肯定是音場的開闊感, 透過交響詩這類場面較大的曲目
更能直接感受, 還有那豐富的細節, 定位的精準, 以及溫暖的中頻, 是的, 有著傳統管機溫暖的中頻
這與 Model 1 那一席溫潤不同, 這是一股有著熱度的溫暖
還有一種異常的透明度, 雖溫暖但卻如水晶般的剔透光亮, 這不僅僅是細節多寡問題
而是整體的層次感與寧靜度都大為提升, 總之, 就是變好聽了XD
莫爾道河 - 2014/10/09
在第二樂章『莫爾道河』開頭由兩管長笛引領出第一條主源流, 聽著湍急的河流, 一波推著一波往前邁進
再由小提琴群帶出第二條主源流(通常到這裡大家就耳熟能詳了), 這E小調的哀戚旋律在此顯露無遺
接著匯流(合奏)後穿越森林... 感謝某不願意掛名友人提點, 開頭兩管長笛皆是主源流
在第二樂章『莫爾道河』開頭由兩管長笛分別引領出兩條主源流, 聽著湍急的河流, 一波推著一波往前邁進
再由弦樂群匯流(合奏)後穿越森林,這E小調的哀戚旋律在此顯露無遺... 跳過後三段
再回到上述樂器共構的主旋律... 最後由兩聲猛烈的定音鼓敲擊結尾
急促的長笛, 少了撕裂的金屬音而由溫暖補上, 原本平鋪的弦樂群更加豐潤甜膩, 收放更自如的定音鼓
更加豪放仍依舊渾厚的法國號, 這些都是 Model 2 對比筆者原本系統上更加明顯的部分
以下為當年的全程實況錄影, 感謝 youtube, 感謝有心人:
VIDEO
最後接上大倫兄私人收藏的 Amperex Bugle Boy 6DJ8,也就是俗稱的『號角男孩』
這平衡與厚度絕對值得花這筆錢 (不過還真不便宜...)
如同樂高玩具般的夢幻都市 布拉格 - 2014/10/13
耳機系統
真的應該去借 Model 1 來比較搭
Hi-Res 96kHz 時數字管顯示 (後方0的部分有個. , 表示為 96.0kHz)
Hi-Res 192kHz 時數字管顯示
雖說 Hi-Res 有其吸引人的地方
不過筆者的音樂多來自收藏的 CD 與黑膠
所以絕大多數播放都還是 CD 轉錄..
圖片顯示 Jungle Boldie, 是因為筆者忘了擷取下一個 Track 的螢幕快照...
所以這裡只測試了 dCS 當初開放下載的三個 Track
而第三軌是筆者比較熟悉的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第三樂章, 此錄音是 24bit/176.4kHz
在此之前筆者的 DAC 是採用 24bit/44.1kHz 的設定來撥放, 也試過 24bit/96kHz
但頻率完全不同, 聲音雖然不差, 但老實說聽不出與 CD 轉錄 (16bit/44.1kHz) 到底好在哪裡?
接上 Model 2 之後: 原來差在細節與厚度的呈現啊
有人說高解析音樂都是頭重腳輕, 解析強細節多, 但三頻分布失衡
這部分可能與器材搭配有關, 在接上 Model 2 之後, 筆者聽到的聲音渾厚度比原本設定的
24bit/96kHz 或 16bit/44.1kHz 播放都還要好, 三頻段的分布均衡, 細節豐富解析佳
透明度比聽兩聲道更加明顯, 背景寧靜度也更黑, 可惜耳擴跟不上, 到一個階段就上不去了
HiFiman HE-350 雖便宜, 但感覺能力還能更上層樓
接著回到 CD 轉錄 16bit/44.1kHz 部分的試聽, 畢竟對筆者的數位系統來說, CD 才是大宗
久石讓 / 天空之城 交響樂專輯 ~大樹~
這一軌是 風の谷のナウシカ エンディング 鳥の人
一整首3分49分筆者最喜歡的片段不是那些大場面
而是1分51秒開始帶入的鋼琴獨奏, 雖然只有短短的21秒
卻是刻畫整首曲目的重心所在
鋼琴獨奏是考驗器材的大好時機, 觸鍵必須要清晰
琴音必須允文允武, 該溫潤時溫潤、該起飛時要起飛
Model 2 在此展現出溫暖的一面, 讓一顆顆琴鍵清清楚楚的呈現在眼前
並忠實將音符中的情感傳達出來
黛青塔娜 - 寂靜的天空
黛青塔娜是蒙古人, 演唱著蒙語與漢語交錯的圖瓦民歌
雖說是民歌, 而多數解釋都是首與心靈、天地、宇宙有關的歌曲
但筆者怎麼聽都覺得, 這明明就是首草原情歌啊...
總之, 透過 Model 2 的加持, 女主唱的形體更浮凸、聲音聽來更柔更暖
而咬字清晰與嗓音的共振也更加的細膩了
Leonid Kogan - 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第一號第一樂章
柯岡在絕大多數樂迷心中, 通常是俐落快狠準的技巧性代表之一
但對筆者而言, 柯岡的琴音其實既溫暖又有著豐富情感
要是展現出的琴音是銳利但刺耳, 那絕對是大有問題的
Model 2 讓柯岡的琴音帶有些許甜味, 刺耳在這是絕對聽不到的
更多一些的是細部畫面的呈現與獨奏時背景的寧靜感
Riccardo Muti - 柴可夫斯基交響曲第五號第一樂章
義大利指揮家慕堤與愛樂樂團的合作, 錄製了全套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
又是E小調.. 筆者這次選的音樂和E小調真有緣份, 都是一整個哀怨啊
由兩隻黑管與絃樂群同時開場, 用那鬱悶又沉重的小調主旋律引領著
接著巴松管加入, 與長笛奏出一段美麗的對話, 絃樂群再度加入主旋律
慕堤此版錄音的比例很接近現場, 開頭的黑管音量很低, 若筆者以一般音量播放
常常會聽不到黑管的細節, 甚至連主旋律都不甚清晰, 然而透過 Model 2 在相同音量
卻能讓黑管更加浮凸且清晰, 巴松管也更土砲了 沉穩了!
感謝各位觀眾聽這位仁兄〇〇〇
這是布拉格天文鐘上方, 每到整點的時候, 就會有經過認證的喇叭手在上面報時
-試聽搭配器材
家用
Pioneer PD-10 SACD 撥放器
Marantz PM5005 綜合擴大機
MusicalSound Airy Plus 訊號線
Musicalsound Klangfilm 訊號線
樂音唱片行 20 週年紀念 – 西電喇叭線
Power Source Blues MKII 電源線
Goldring DR150
樹莓派 Raspberry Pi B+
桌上數位
Ubuntu 16.04 LTS (Low latency kernel)
Audacious 3.4.3 播放器
樂音特製純銀訊號電源分離式USB線
Acoustic-Fun PDM-10s PocketDAC (USB DAC+耳擴)
HiFiMAN HE-350
-聽後感
以規格來看, Marvalve Model Two 絕對不是模範生
單以聲音而論, 物有所值絕對是很含蓄的說法, 但畢竟 Model 2 訂價較高
對於市場行情, 筆者一向百分 十分遲鈍, 所以還是採含蓄的說法而論
幾個重點結論
1. 音場開闊度佳
2. 細節豐富, 質感細膩
3. 中頻溫暖
4. 透明度絕佳
5. 音樂性絕佳
為了追求想追求的事, 我們花費了多少光陰? 若能用少許財富換取想追求的事, 那何必虛度光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