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最後由 highalive 於 2016-1-15 18:34 編輯
本文開始前、建議直接看影片
VIDEO
小五 ADIVA AD3 最終型態XD
經過研讀測試影片與修改、目前經驗值 1479KM
前雙的三輪摩托車最大的一個優勢、{{{ 容錯機會變大 }}}
後輪打滑只要龍頭正、就還要機會救回來、
前輪打滑就看經驗、不過通常速度快的狀態大概就。。。。
汽車四輪都會翻了、更何況是兩輪、不過比起兩輪一般的摩托車
對車有一定了解的,可能就知道特殊的地方在哪???
算是變相利用前雙輪的特性
這是原廠未修改的狀態
卸掉了原廠輪胎
看得出它的前雙輪支架機械式構照、
雖然簡單、但是相當堅固經得起摧殘
換上準備好的汽車用雪胎
換成正面的角度來看、右邊是原廠 左邊是汽車用雪胎
可以看得出來、大上不少之外、最主要的是地面接觸面積、
摩托車的輪胎是比較貼近U字型有弧度的、所以彎中仍有胎面可以吃、有抓地力!
而汽車用的輪胎是方的、如果是一般的摩托車、彎中就沒有胎面、準備犁田.....Onz
但是看上頭影片可以理解,前雙輪在轉彎時的狀態不同於一般摩托車。
這樣的修改主要也是針對在雪地、基本上不太可能玩卡普XD
PS:關於改汽車輪胎的部分、(在下非常不建議大家這樣改)
1.龍頭重三倍、基本上是靠手臂力量在轉彎
2.能夠轉彎的傾角小、螺旋狀或是大彎都不好轉、得靠身體重心
3.「後輪」屬於汽車外側胎的右邊、右轉越壓越低
4.增加對車子煞車與避震的負擔
5.油耗變差
北海道都是直線、才突發奇想這種亂改的方式..Onz
第一點
簡單來說原本摩托車的輪胎接地面積、只有一包香菸大小、前雙基本上是兩包、改成汽車的抓地面積、跑一般路面、根本摩擦力大的恐怖、乾雪地因為滑所以輕鬆一點、濕雪地又一因為車重不夠、忽黏忽滑...Onz。
第三點
改車期間就有感覺、有打電話去給TOYO TIRE詢問、汽車輪胎有分內側與外側、外側胎構造較軟便於轉彎、前雙輪一左一右、所以沒有感覺、但是後輪只有一個、所以漸漸的騎久了、右轉(外側胎)越來越容易壓過頭、左轉(內側胎)還是維持一樣。
雪地用 第一階段完成
除了輪胎外、基本上車體都是用原廠出廠的東西
A ADIVA原廠符合日本法規的改裝管(選擇加裝)
B 土炮滑雪板架
C 汽車用雪胎
D 為了在雪地隨時可以放腳下來撐(選擇加裝)
E 歐洲式樣的強化擋風(選擇加裝)
F 原廠的風鏡架(導航 行車紀錄器裝此)
G 汽車用雪胎
G 汽車用雪胎
H 土炮強化照明
I 土炮側箱
J 直接由電池再多加個點菸器 (原廠車頭已經有兩個USB充電座)
F 原廠的風鏡架(導航 行車紀錄器裝此)
H 土炮強化照明
裝上後的感覺、大概就是這樣。
不過。。。。。Onz
影片中的 BUG 雜音來自於此
太小看原廠的可動角度。。。。。Onz
磨到土炮的燈架所以有怪聲音
雖說 ADIVA的置物箱非常的「大」!!!
但是「阿嬤爽」Amazon 另人墮落的洞更大XD、這是大概採購的 1/3吧
零下使用的對應雨刷精與融冰用噴劑
就在龍頭旁邊而已、在極寒冷的地方
一來雨刷水會凍結
二來噴出的瞬間就會結凍、所以一定要改
融冰用噴劑有兩個品牌、事前比較看看哪個融比較快、
另外順便先試試看、會不會讓強化壓克力的擋風鏡起霧面?
兩者功效不相上下、都帶著
0W30 的機油 與 水溫降下劑
一般推薦的是50/50比例、不過要去的地方、
會有經過日本最冷處 零下40度,所以直接60/40 下去混合
平常有燒香自家附近的車行免費幫忙換
這是跑了近1500公里、原廠的顏色比較深、
原廠的自己行進期間、大部分溫度落在75-80度、沒上過90
低溫對應 水溫降下劑 60/40比例混合
測試後的結果 溫度2O度左右 引擎溫度大約可以下降5-7度
一開始倒出來的顏色、跟螢光筆的顏色差不多非常漂亮、
若非知道有毒、會有想摸摸看的衝動XD
測試期間 大中午的也只有5度的低溫
突破1000公里
低溫下還一個要注意的就是電池!!!!
基本上電池掛了、車子就跟死了差不多。
原本計畫是每天下車拆電池、早上出發時再接回去、
不過後來想想放棄.....早上應該冷到手指都沒感覺了、還在寒風中作業????
台灣車友推薦的緊急救援用電池
RCE特製緊急救援用鋰鐵電池
台灣開發與台灣製造的超輕量化 緊急救援用電池
會特別帶上、因為在低溫狀態下電池的回充效能原本就低落
自己又追加大燈與點菸器、對電系的負擔更大!
預計在車廂中幫電熱衣與電熱手套用的電池充電
救援電池有兩組電源線一組就直接接在車體電池上面、
老天保佑、可以的話還是不要用到XD
雪胎絕對不是無敵的!
雪胎絕對不是無敵的!!
雪胎絕對不是無敵的!!!
且為了在雪地增加接觸面積、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只打8成的氣
但這樣也間接增加了爆胎的可能性。
為防萬一、準備了兩種不同雪鏈。
雪胎對於硬雪與一定程度的雪、確實能發揮一定效果
事前到雪山測試、主要就是讓自己增加騎乘時瞬間判斷的經驗
哪種雪可以通行、哪種雪請乖乖迴避。
圖中這種超過輪胎1/3的雪、用雪鍊可以免強通行
但是過多的空轉下、雪鍊有可能脫落或是崩斷!!!
所以為了保險還是繞路而行。
事前一定要親自試過幾次雪鍊的裝法、才能縮短冰天雪地時裝練時間
照片中的兩個空螺絲洞、是原廠有可以停車時鎖後輪的煞車、
不過怕被雪鏈磨到所以拿掉。
不過雪鏈也有麻煩的地方、裝進箱子後每次拿出來都要重新拉正.....Onz
整個打結狀態
建議帶上多種手套
右上的手套是作業用手套、軍手也是多預備幾雙。
在雪地電熱手套確實防水 防風 防濕透 又保暖、
但是有個致命點、當滲進手套中的水氣、
結凍後會撐大原本防水層的纖維洞、只要一次這雙手套的防水功能就掛了QQ
出發前雪衣跟手套全部再多噴上一層保水層。
保暖用具、暖暖包當然不可少!!!
MONT-BELL的登山固態燃料塊
有時候最原始的最保險、N年沒有買火材了
內容是自行車、車主感謝德國品牌EVOC的背包、
因為它的堅固耐磨在車禍中救了他一命
新西蘭的新聞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這新聞、就決定買這品牌的背包
車禍都挨的起、當然超重的填鴨式塞法也沒問題XD
把行李分放三處
背包主要生存下去用的食物 水 還有保暖衣物與燃料塊
背後的行李箱、筆電 相機 還有各類電子保暖用品
側箱 兩個手提油桶 雪鏈 基本上少用但是又必備的放ˋ這
最左邊的是帳篷還有可以拖車用的繩索與雪地流沙逃出板
殘酷擂台中陣亡的IPHONE XD
測試畫面 -22度
把這次旅遊中會用到的電子產品都丟進冰箱進行殘酷測試
IPHONE 6 零下15度只撐10分鐘左右
畫面中的溫度計已經降到零下20左右
導航與藍芽還有 GARMIN 運動相機
EMPEX的正負50度溫度計 精準度頗高的
在下就是之前這個測試的人XD
2015 18台運動相機 VS 行車紀錄器大亂鬥
在那次測試後、確定了主要的運動相機後
為了這次的北海道跨年、特別又追加了幾台、不知不覺手邊各式相機快要40台。。。。。
順利跨完年之後再分享新的一批行車紀錄器擂台
(你有想過廠商的感受嗎???? 當然沒有XD)
預計風鏡內固定一台拍下全程外、其餘的分別在車體各角度拍攝
當然記憶卡不可少XD 之前測試買的之外、又加買了幾張128GB與4K對應高傳輸的記憶卡
這個是GARMIN 出的溫度偵測器!!!
一般很少人會買、但是這次的旅途、最恐怖的就是低溫!!!
所以藉由GARMIN偵測器、知道每個影片的當時實際氣溫、更顯臨場
像這樣裝置在右後照鏡支架上面
稍微距離拉遠點也可以收到溫度資訊
如圖利用 GARMIN 的軟體製作影片時可以加入許多不同的即時資訊
溫度計內部構造、MADE IN TAIWAN!!!!!!!
另外追加了連結車體電池的車電線材
得說該公司很用心、竟然還有保險絲功能在內、右上的紅色處是電源連結處的防水篩
這個是GARMIN 強化收音效果與充電的特殊線材、搭配上面的車電供應線
電源 錄音 一次搞定
AMAZON 阿嬤爽 應該要頒發個獎章給在下XD
錄音接頭
如圖就這樣 架設在ADIVA風鏡的內側
持續直接吃風雪 大概沒有多少電器挨的住
GARMIN 錄音接頭 導航 溫度計
出發前把排線全部整理一下
側箱內狀態
兩個油桶 多條抹布 大浴巾 洗衣夾 手套 鍋子....
汽油是到北海道才加有抗凍劑的汽油
帳篷 反光條 2噸對應的繩索 雪地逃出板(藍色)
假定的路線、 全程預計1500公里、 再加上渡輪 大洗>>> 苫小牧 單程17小時的渡輪
這麼多裝備能發揮到什麼程度????
去冒險吧!!!!!
北海道 冰點跨年之旅 201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