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最後由 leaderpro 於 2013-5-27 13:44 編輯
[懸吊] 2013年 新款FIT SHOX避震開箱 (NEW FIGHTER ZR)
詳細的外觀比較可以參考上面這篇連結。
上次開箱好像是5/15號,最近加班滿兇的,
所以要找時間出來測試避震實在有點困難,
但中途還是抽空跑台北市區(信義-南港-內湖-士林)+陽明山(復興橋-文化大學)5/19(日)
有比較遠程的大概就是昨天5/25(六),
相信大家應該都有出門吧!天氣很好的週六,
於是就來趟FIT SHOX測試之旅,也提供小小心得給車友參考。
行程 台北市信義區 - 汐止 - 汐平公路 - 平溪 - 平雙隧道 - 雙溪 - 貢寮福隆沙雕展 - 宜蘭頭城阿伯蔥油餅(阿宗芋冰城、隔壁的香腸) - 北宜公路 - 台北市=180公里, 約下午1點出發,晚上7點半到家。(為了檢查這段不良內容搞了我一個小時,暈)
先來說明目前調整的設定變化,
我的訂製是new fighter 340mm行程加長版本(行程7.2變8.2),彈簧磅數60磅,
以舒適為最大優先的設定,
剛拿到東西的時候裝上去預載是3.5-4cm,阻尼調整環從最高往下轉1.5cm左右,
最後單人預載調整為2-2.3cm之間,阻尼調整環從最高往下轉2.9cm左右剛好,
回彈(伸側)組尼約20,先順時鐘S(阻尼強or慢)轉到底在往逆時鐘F(阻尼弱or快),
總段數約有32段上下,
這幾天回彈阻尼有設定過28 - 24 - 20 - 16等來搭配上般路程使用,
測試路線以捷運施工中的信義路段為主,這段現在也是滿爛的路段,
最後大概抓20左右比較剛好,中低速30-60KM都可以應付的好,
這時候就要說說用了氣壓式改裝避震兩年,忽然用回來彈簧式改裝避震的感受,
舒適中帶點路感,可以感受到屁股底下的路面狀況,但又不會太不舒服,
可以感受到起起伏伏的路況,但屁股又不至於離開坐墊,
氣壓避震久了這路段我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除了我RB保養時用原場避震,
但原廠避震上下彈跳比較大也是很有路感啦!(笑......)
如果速度稍快點70-90km效果會開始比較硬些,
這時候可以把回彈組尼調快,但目前測試起來回彈太快會與我前避震設定打架,
也就是大魔王分享過的,前後沒搭配好不協調,所以我最後阻尼在20上下
我前面是原廠阻尼棒修改+POSH彈簧(or 軟點的DY彈簧)+IP 20W 105cc,
前輪BT601 100/90/12 22PSI 後輪R1 120/80/12 24PSI,暖胎後氣壓會再升。
這篇連結是大魔王所說的前後避震要協調搭配, singer 大魔王
其實前後協調搭配對於上懸吊車款更是重要,
下懸吊的系統可以前後避震分開做動影響比較小,
但上懸吊系統則是前後影響比較大,詳細的可以在找版上專文參考,
所以還是強調,後避震改裝後也要注意調整到前後協調狀態。
所以我目前剛剛提到的那些路面狀況單人來說,
SAG 2-2.2cm,阻尼S往F約20段,足以應付以30-60km行進的速度,
並且維持舒適的路感設定也不至於亂跳。
雙人的部分都是我測試避震的重點,
也是為什麼後來氣壓避震讓我使用好陣子的原因,
我算是很龜毛的會把單人跟雙人SAG都每次設定的人,
所以這時候氣壓式避震的調整方式方便許多,
當然很多人喜歡單人雙人同個預載都不要調抓中間值,
但我是從上台車就會這樣分開調整,
所以才說避震最重要的是SAG設定,路上有機會可觀察很多改裝避震,
雙人的時候行程剩下1/2不到在用,不過這看個人!
只是建議單人雙人還是分開會讓避震效能發揮的更好,
畢竟開始就吃太多行程掉就更容易觸底。
FIT SHOX避震再這點我上台車則是比較不用靠預載環繼續往下,
而是靠把阻尼調更強來讓下壓支撐性更好來應付,
這邊提到,很多基本阻尼可調其實都是這樣,
調整回彈(伸測)阻尼也會些微影響壓側阻尼,不過也是有廠商真正做到不影響,
例如MSP的DDS系統,伸壓側高低速都各自分開,
所以我按照上台車三年前的經驗,沒有調整預載環,
把阻尼原本S往F 20段改成S往F 7段,這樣來做為雙人的使用,
這也是幾天測試下來自己覺得比較OK的設定,
但其實這樣預載還是吃掉不少行程,大概是3.5-3.7中間,
不過我總行程約8.2剪掉3.7=4.5cm左右的做動行程,所以還算可以接受,
普通避震扣掉預載做動行程有5cm就算是不錯了。
行程 1.台北市信義區 - 汐止 (市區道路,40-60km) 2.汐平公路 - 平溪 - 平雙隧道(山區道路,小彎多,上下坡都有,30-50km) 3.雙溪 - 貢寮福隆沙雕展 - 宜蘭頭城(平路居多巡航70-80km) 4.礁溪 - 北宜公路 - 坪林(先上坡大彎多,速度50-70km), 5.坪林 - 台北市(下坡,速度較快70-90km上下), 以上為這次要分享的主要路程,
1.3主要都平面道路,舒適度跟穩定性OK,
2則是在下坡的時候穩定性較差,但因為小彎又是高低落差大的彎,
所以跳動狀況比較多,其餘路況應付OK,前段路小彎陡後半段較平緩。
4是上坡大灣居多,但穩定性比2來的好,主要大灣居多。
5.則是故意測試高速不動阻尼設定,速度稍快有時候會支撐性不足,
會覺得過彎怕怕的,但原先就設定為舒適設定,所以我想也不能太要求,
但下山時速應該是今天180KM行程中較快的,自己感覺舒適性還可以,
不過後座反應騎快的時候有點不適,我自己只覺得支撐性有點不足,
灣中遇到坑洞會怕怕的。
避震這種東西很大的感覺還是來自車主本身,
我暫時整理出下面的幾項感想。
先說說FIT SHOX基本款的優點, 1. FIT SHOX基本款避震的路感比RB1.0來的多但不至於不適 2. FIT SHOX的總行程比RB1.0來的長 3. FIT SHOX的阻尼調整方式段數比較清晰
再來說說RB BAZOOKA 1.0的優點, 1. 無敵的輕量化重量,幾乎是FIT SHOX基本款的1/2(但是否有省油沒感覺)。 2. 雖然行程沒有FIT SHOX來的長,但RB 1.0有不觸底的物理特性, 所以對雙載來說末端的支撐性是比較好的,FIT SHOX小蠻頭較薄, 真的把行程用完的觸底會比較不適, 所以有滿多避震廠商的小蠻頭比較大也比較Q也有末段支撐的效果在。 3. 雖然FIT SHOX可靠回彈組尼加強來支撐,但RB 1.0的預載調整比較快速, 也能真正的靠SAG來支撐住車體,另外RB本身的較粗,所以對支撐性的感受較好, 但FIT SHOX則是比較靈敏,氣壓式用慣了才知道兩者的差異。
其實這兩款避震在感受來說各有各的優點,
但功能性都定位在基本組尼可調款,
說實話對於大坑洞跟連續坑洞太多,都超出兩者的應付,
這時候有氣瓶的避震,可以增加更多的油量跟氣室空間來應付,
並且選用壓側組尼可調也可以獲得更大的調整度,
在我個人來說,雖然基本阻尼可調已經夠用了,
但如果真的有預算的車友還是要往壓側伸側都可調並且掛氣瓶的避震,
這樣才能應付台灣這種多元的路況環境,
除了熱血外也能保有舒適度,
不過有時候覺得功能越多越要花時間找出自己要的設定,
滿多高低速可調或者高低速壓伸側分開調整的,
但滿多消費者只想輕鬆擁有簡單的設定,這時候太多反而調不出來,
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避震囉!
基本上對兩款避震都還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FIT SHOX今年好像會推出新款氣瓶高低速可調,氣瓶高速可調的避震,
RacingBros Bazzoka 2013系列也推出了新款的3.0跟4.0,
雖然氣壓式避震在基本款中算是滿高價的,包含保養費也是,
但他也有彈簧式避震無法達成的優勢,例如雙人末端的支撐性,
算是各有各的優勢,個人還是覺得要更全方位的避震,
還是有預算跳過基本阻尼可調,這樣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果。
例如 鯊魚工廠K1、MSP MD-2、DY氣瓶可調新款、GJMS GP5 RT、BAZOOKA 3.0、
FIT SHOX氣瓶可調款,或者我還滿有興趣的新品牌K-TECH(還有很多品牌掛氣瓶伸壓側可調)。
以上為RB BAZOOKA 1.0與FIT SHOX基本款的簡單心得分享,
希望對車友有參考價值。
題外話有車友前幾天借我的車體驗避震,與他車上的DXX比較後,
要我把避震拆下來賣他,叫我裝回我的RB 1.0就好,
本來結語要下避震測試結束沒心得,因為被車友拆去裝了。
征戰180km的FIT SHOX基本款
補充: 正常來說,不論單人雙載都應該要維持2CM的SAG,
以RB官方建議的SAG要抓總行程的1/4,山路可以抓到1/5的SAG,
下面有版友提到25%-33%道路設定也是OK的,
個人後來偏好氣壓式很大重點就在這,
單人雙人的SAG 2CM這個動作,可以比彈簧式轉上面的預載環來的快速,
但我在FIT SHOX基本款的測試是把回彈(伸側)阻尼調強來增加壓側阻尼支撐性,
如果抓正確的預載雙人也應該使用2CM上下,
那就會是8.2減掉2=6.2左右的做動行程,
一般的避震約7.2減掉2=5.2左右的做動行程,
所以5.2-4.5=大概少了正常約0.7cm而已,所以我才會說還可以接受囉!
因為這是不調整預載環下的折衷方式之一,或者有車友會單人雙人的SAG抓中間來用,
所以變成單人1cm雙人才會不吃掉太多行程,但這種設定單人就只能免強自己屁股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