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Z系列全幅無反光鏡相機的推出, 對於NIKON愛好者而言可說是期盼了許久的劃時代產品。其中多項創新的突破, 包含全新55mm的Z接環, 16mm的超短法蘭距, 機身防滴防塵, 五軸防手震等。也為這間成立於1917年的光學大廠, 在慶祝完100週年紀念後, 重新開啟更多新的可能。
NIKON Z系列目前推出兩款相機, Z6 與 Z7, 主要的差距僅在畫素, 連拍速度與ISO範圍。
這次我選了NIKON Z6進行實測, 看看整體表現是否能符合我的日常使用需求, 請聽我慢慢道來。
一開始, 我們先來講鏡頭接環卡口的尺寸, 以我手上有的其他兩台機身來對比, 應該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接環口徑的差異。
最小的是左邊 NIKON 傳統機身的 F mount, 發表於1959年, 內徑為44mm ; 右邊 Canon 的傳統機身 EF Mount 則發表於1987年, 尺寸為54mm ; 而 NIKON Z 系列的 Z mount 最大, 尺寸為55mm。根據資料顯示, Z Mount 也是尺寸目前最大的全片幅接環卡口。
鏡頭接環卡口尺寸越大, 表示可以放入更大的鏡片, 也讓感光元件有更多的進光量, 並減少射入感光元件的光線的折射角度, 在同尺寸的鏡頭下能有更好的畫質表現。
大口徑的接環也更容易打造大光圈鏡頭, 對焦速度也因鏡身的空間增加而能有效提升, 可說好處多多。
但缺點是機身的高度會因此增加, 兩者的取捨就變得非常重要。
法蘭距 (Flange Focal Distance), 也叫做焦平面距離, 通常指的是機身的感光元件到鏡頭接口的距離, 越短越好, 最佳的狀況是鏡頭接口直接貼在感光元件上, 但那是不可能的。通常感光元件之前還會有快門簾, 低通濾鏡等機構, 感光元件尺寸越大, 距離越難縮小。
法蘭距縮小有兩個好處, 第一個是機身的厚度可以縮小, 機身可以做得更薄, 第二個是不同廠牌鏡頭的交換性會更好。雖然現在原廠已經推出FTZ接環 (F mount To Z mount), 讓原本NIKON的使用者可以繼續在Z6上使用原來的NIKON鏡頭, 但有了短法蘭距的加持下, Z系列未來可能更廣泛的利用轉接環來支援其他廠的鏡頭。
官方宣稱, Z6的原生感光度為ISO 100-51200, 就來實測一下ISO的表現。
我們找其中兩塊區域放大, 來看不同ISO值的畫質變化
左側較亮區域
較亮區域的ISO與畫質的變化, 表現可說相當優異。
一直要到ISO 12800以後才有明顯的差異可以分辨, 當然超過原生的ISO 51200之後, 畫面會變得有比較多雜點, 但這原本就是意料之內的狀況。
原檔下載:
ISO_亮部.zip
(7.55 MB, 下載次數: 866)
右側較暗區域
以暗部的表現再加上紅色, 可以說是非常殘酷的測試。
從gif的跳動變化中, 可以發現分為兩個階段, ISO 3200以下, ISO 3200-25600和ISO 25600以上。
ISO在3200以下的表現, 幾乎可以說沒有任何差距, 而從ISO 3200開始, 會發現畫面的銳利度有稍稍變化, 一直到ISO 25600都算是可用區域。而原生的ISO 51200就已經有蠻明顯的油畫感, 這還是機身的JPG檔案直出, 其實這樣的表現可說相當優異。
ISO 51200以上, 就是屬於有拍到畫面比較重要的狀態, 或許在某些特殊狀況可以使用。
原檔下載:
ISO_暗部.zip
(9.9 MB, 下載次數: 969)
五軸防手震
在三度空間中, 物體的移動有六個軸, 這六個軸的微小變化都會改變照片的品質。
以圖片來解釋, 圖上的X軸(水平移動), Y軸(上下移動)之外, 還有Yaw (左右旋轉), Pitch (上下旋轉)和 Roll (轉動) 等。常見的光學防手震做法有兩種, "感光元件防手震", 或者是 "鏡頭防手震", 而防手震的效果好壞, 就直接影響到手持拍攝時的照片品質。
我們簡單的做了一個測試。
在北海道的札榥狸小路商店街上, 時間是當地時間晚上六點多, 直接手持拍攝路上的夜景。
NIKON Z6的Kit 鏡 24-70mm f/4S直接轉到70mm端, 把快門降到1/3秒
對焦的位置在圖片上的紅框處
放大到100%來確認是否防手震的效果。發現Z6就算在把快門訂在1/3秒的超慢速, 用手持拍攝一樣可以非常清晰。
原圖下載:
DSC_7530.JPG.zip
(18 MB, 下載次數: 878)
其他如1/4快門, 1/5, 1/6或1/8快門這種, 簡直就是容易到爆。
我把原圖打包了, 有興趣的自己看吧
低快門測試1.zip
(86.55 MB, 下載次數: 922)
也因為有了Z6的超強防手震功能, 可以很放心的手持拍夜晚的街景, 並且多了新的可能性。
這張的快門是1/10秒, 大家可以點開大圖來看畫面的乾淨和銳利程度
原圖下載:
DSC_7561.JPG.zip
(12.08 MB, 下載次數: 911)
這張手持拍攝的快門拉長到1.3秒, 對頂級的DSLR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Z6做起來一點也不費力。
原圖下載:
DSC_5412.JPG.zip
(13.97 MB, 下載次數: 862)
原圖下載:
DSC_4992.JPG.zip
(9.69 MB, 下載次數: 856)
前面說到三度空間中, 物體的移動有六個軸, 而Z6的機身防手震已經解決了五個軸的問題。最後一個軸稱作Z軸, 也就是相機與物體之間的拍攝距離變化, 關於Z軸的解決方式, 只能靠快速的對焦系統與極短的快門遲滯來達成....
Z6的對焦系統採用相位差與對比式兩者混合, 共有273個對焦點, 涵蓋了大約90%畫面區域。
並且加入了細微對焦功能, 把對焦框的位置縮的更小, 更適合拍攝細小的物品。
以追焦來說, 我們常用的追焦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是在車後趴下來, 用1/60秒的低快門跟焦, 這種的難度較高。
因此時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兩個都在移動, 且雙手無法發揮減震功能。
只能靠相機的對焦能力與快門釋放速度, 直接與台灣的道路顛簸程度對抗
1
2
3
4
5
6
7
8
9
10
10張連拍後, 共有1, 4, 5, 10 這幾張是準確的, 成功率乍聽之下似乎不是很高, 但你知道這個狀況下D4S的成功率也差不多.....
原圖打包:
跟焦照片.zip
(81.53 MB, 下載次數: 908)
第二種追焦是人站在原地, 拍攝經過的車輛, 此種難度相對較低, 主要是靠鏡頭的對焦速度與機身的對焦性能。
因為與被拍攝物的距離較遠, 我拿出FTZ轉接環與小黑六, 接在Z6的機身上測試。
Z6就好比迷你尺寸的D4S。
就算是多了轉接環, 在追焦速度上跟D4S不分軒輊, 以這個價位的相機而言, 相當的厲害。
一連16張的追焦拍攝內, 只有2張稍微晃到, 但都還在可用的範圍內, 其他14張都是準焦。
以照片表現而言, 有些比較不苛求的媒體, 就會說張張準焦了。
不過Z6和D4S兩者的差距還是存在。
D4S畢竟是頂級的機身, 快門遲滯的時間比Z6短, 追焦的成功率會比Z6更高 ; 此外, 實測中也發現, 這種高速的追焦, 主螢幕的話會發現有一點點跟不上節奏, 改用電子觀景窗就沒問題了。
翻轉螢幕
Z6的翻轉螢幕範圍, 可上掀90度, 下翻45度。
除了不能當成自拍的觀景窗使用之外, 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的使用樣貌, 不管是要低角度拍攝, 或者把相機舉到頭上拍攝, 都可輕鬆應對。
低角度翻開的時候, 會被電子觀景窗擋到上半部, 要整個拉出來會比較好用。
這塊3.2吋, 210萬畫素的螢幕, 還支援多點觸控功能。
可以用手觸摸想要對焦的點來對焦, 也支援對焦+拍照功能, 看照片的時候還可以放大, 與前後張切換, 就像一般滑手機的方式, 非常的好用。
功能的切換與設定選單的操作, 也都能在這塊螢幕上完成, 對於無反光鏡相機的使用者來說, 真的方便性極高。
錄影
Z6的錄影功能頗為強大, 尤其是內建的扁平模式, 讓公司內拍攝影片的同事愛不釋手。
不需要用Log檔來保留高光動態, 也不用擔心會損失暗部的細節, Z6設定成扁平模式之後直出的顏色, 就跟一般外面初階調色的很類似。
關於錄影的表現, 我們會用另外一篇文章來介紹。
操作性
對原本就是NIKON的使用者來說, Z6的操作性可說跟同門的D850差不多, 在習慣上不太需要適應期。
NIKON用戶很熟悉的前後雙轉盤, 在Z6上也完整呈現。前方食指控制的轉盤, 通常當作光圈控制使用
快門周圍是電源開關, 並把ISO, EV調整, 錄影鍵等也獨立出來
鏡頭轉接環的旁邊, 有兩個長形的功能自訂按鈕, 方便使用者自己設定想要的功能鍵。
機頂左方轉盤是PASM等模式選擇按鈕, 共有五種預設模式(P, A, S, M, 自動)以及三種使用者自訂模式。
正中央的閃燈熱靴支援TTL, 原本的NIKON用家可以直接放上原廠閃燈使用。
新開發的OLED顯示螢幕整體質感相當好, 上面僅有光圈, 快門, 電池電量, ISO設定, 連拍速度與可拍攝張數等資訊。
為了將螢幕的尺寸做到極致, Z6背面的按鈕全部移到上方與右方, 傳統NIKON習慣的左側按鈕也有部分整合到右方區域。
最重要的是AF-ON按鈕下方的十字搖桿, 這可說是業餘機身與專業機身的差異之一。
有了十字搖桿, 方便使用者快速調整對焦點, 而不用一層一層進選單調整, 實在是超級好用, 雖然說Z6有螢幕觸控對焦沒錯啦, 但如果只是要讓對焦點左右移動一格, 還是十字搖桿好用。
機身左側為輸入輸出口的集合, 整合了USB, 外接麥克風, 耳機監聽孔等
耳機與外接麥克風都是3.5mm標準頭, HDMI輸出的尺寸為mini HDMI, 可將錄影時的10bit 無壓縮4K畫面傳送到外部設備進行錄影, 1300%的高動態範圍的N-Log也需要HDMI輸出後才能錄影。
機身右側只有單一的XQD卡槽, 這也是很多網友詬病的一點。
大多數人都認為, 既然Z6定義為專業機種, 有個雙卡儲存也是合理的, 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不過我實際問了一些身邊買雙卡儲存相機的朋友, 包括1DX, 5D4, A7 III等, "沒~有~人" 裝兩張卡同時儲存相同資料來備份。
錄影就更別說了, 目前單眼要能把影片檔案同時寫入兩張卡的機器可說是少之又少。
或許這是NIKON決定只用一張XQD卡的原因, 又或許XQD天生的穩定性就比SD卡好上許多, 所以兩張卡備份的需求就降低了, 不過這都不能消除對雙卡儲存有莫名堅持者的疑慮。如果你是每次都會插上兩張卡同時寫入照片當備份的人, 或許Z6這台機器不適合你, 但XQD卡的寫入和讀取速度, 也不是SD卡能追上的就是了....
電池的部分, 採用EN-EL15b, 跟D850/D810/D800/D750/D610用的EN-EL15a是可以通用的。
根據原廠規格表顯示, 這顆電池在Z6機身上能拍攝約380張, 錄影的話約85分鐘。
不得不說, 原廠的規格實在太保守了。這次實際上使用, 很輕鬆就可以拍個七八百張, 如果有連拍的話, 拍攝張數可以輕鬆破千。
這次旅行特別做了記錄, 走走拍拍, 完全沒有連拍的狀態有742張, 大約極限是750張左右。
就算沒電, 也可以用行動電源來充電, 也支援邊充邊拍, 但如果是把電池拍到關機, 大概要充個半小時之後才能恢復工作。
Kit鏡
這次NIKON推出的24-70mm f/4S, 是Z接環的Kit鏡。
雖然我對光圈小於f/2.8的鏡頭一直不抱有太大期望, 不過這顆鏡頭的表現卻讓我相當滿意。
擁有全球首創的旋轉鎖定功能, 讓鏡頭不使用時能夠鎖定在最短位置, 使用上比另外獨立的鎖定鍵方便許多。
但以對焦速度, 重量, 畫質表現和價格而言, 這支鏡頭表現的恰如其分, 是相當值得購入的鏡頭。
如果旅遊或者出國, 只想帶一機一鏡的話, 這會是非常稱職的選擇, 信賴度也很高。
心得與結論
經過這段時間的實測, 我認為NIKON推出了一台誠意十足的無反光性相機。
綜合Z6在畫質, 防手震能力, 對焦速度, 電池續航力, 觸控螢幕功能, 高ISO表現, 錄影能力等, 都看得出從頂級機身D850/D4S/D5繼承而來的特性, 但體積和重量只有一半, 價格也差不多是一半, 可說是相當超值的一台機器。
但, Z6能完整取代頂規DSLR嗎? 我並不這麼認為。
畢竟頂規DSLR的體積較大, 原始設計就是為了勝任更為嚴苛的拍攝條件與環境而生, 對於有專業需求的工作者而言, 頂級DSLR才夠用。
如果你原本就是NIKON的使用者, 想找一台體積較小, 重量輕巧, 但專業性能也不能妥協的相機, 讓你可以背著上山下海到處使用 ; 又或者你想找一台好用的全片幅無反相機, 又不喜歡被廠商擠牙膏的感覺, 那麼Z6會是你蠻適合的選擇。
有人問我說, 現在手機也很強, 拍照加上HDR更是厲害, 不是用手機就好了嗎?
是沒錯, 但像我這次到北海道, 氣溫是零下2度。iPhone Xs 拍一拍就因為氣溫太冷關機了, 但Z6躺在雪上面拍都沒事啊.....
我認為Z6值得讚賞的部分
◎ 對焦速度快
◎ 防手震表現佳, 可以輕鬆拍出好照片
◎ 高ISO表現不俗
◎ 觸控對焦方便快速, 十字搖桿選擇對焦點容易
◎ 完整觸控功能。可看照片, 放大縮小, 選單功能設定
◎ 重要功能都有獨立按鈕, 不需要進選單慢慢選。自訂按鈕位置就手
◎ 24-70mm f/4S鏡頭的表現優良
◎ 可自訂合焦速度, 拍影片很好用
◎ 1080p / 120fps 慢動作錄影下仍有收音, 不怕忘記切回來
◎ 精細對焦點好用
我認為Z6可以更好的部分
◎ 連拍緩衝區不足, 高速連拍的張數受限, 一次約30張
◎ 只有單XQD插槽
實拍照片
以下的圖片為Z6機身JPG直出, 僅縮圖為2048寬度, 沒有經過任何調整。
實拍照片測試是要看機身的能力, 不是Lightroom調整的功力
使用鏡頭: 24-70mm f/4S, 14-24mm f/2.8E, 全部手持拍攝
東眼山
台南
台北的咖啡廳
沖繩
福岡
京都
東京
北海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