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發現龍頭會搖
尤其是煞車的時候
檢查發現是前叉
後來拆出來嚇了一跳
一邊偏黃另一邊偏綠
而且2邊黏度不一樣
下面有圖可以參考
不知是原廠油太差
還是我太操
原則上我不閃坑洞
除非很大會摔車
------------------------------------------------------------
維修心得
拆頂部C環
一般都要拆H殼
但是我發現如果熟悉後
只要手伸進去再用鑷子挖起C環就好
拆內管頂蓋
我試過幾個方法
拆培林工具->
夾住外管螺桿往下壓頂蓋
不過要找東西墊
一般螺桿都是和夾具等長
會碰不到頂蓋
鑽床->
中間平台推開鑽頭倒裝
用鑽頭壓頂蓋
但是要2個人
T桿壓->
人坐在椅子上腳夾前叉
一手用T桿壓頂蓋
一個人但是很累
如果頂蓋生鏽記得先噴WD40
在反覆壓幾次
頂蓋拿掉後卡住的話
反覆把內管壓下去
讓彈簧逼出頂蓋
拆頂蓋C環
壓下頂蓋後
一字起子斜放抵住C環下方
用鑷子插入內管和C環中間
鑷子夾住C環外拉
起子把C環往上頂
鑷子建議用GOOT TS-13
他的聶子雖然貴但是硬度高不易變形
拆阻尼棒
如果螺絲爆了(原廠很軟)
或是新的有上膠打不下來
還是沒有氣、電動
都可以用這方法
我發現多數車種
阻尼棒的內六角
和輪芯的外六角是合的
以新勁戰來說兩頭一樣大
把螺母鎖到底
再把鎖螺母那端放下去
之後用梅花板手套住固定端
如果是像奔騰一樣一大一小
且合的那端是固定端
就要2個螺母對鎖
用開口板手轉裡面的螺母
拆油封
先拿掉C環
一字起斜放抵住油封下端
一手抓住起子和外管
另一手大力敲起子
每敲一下轉一個角度
這樣繞圓敲到出來為止
裝油封
新的先用手壓入
要壓到平行外管口
再把舊的倒扣上去
手壓著把整組外管反過來
用膠垂大力敲外管屁股
直到外管貼其地面
記得地面要墊木板或橡膠
如果有土封直接用手壓入就好
還有到時內管裝回時
要清乾淨不要讓髒東西去刮由、土封
裝阻尼棒
銅墊片最好換
沒幾十塊到時漏油麻煩
裝頂蓋
如果頂蓋有生鏽
拆下來時連同C環噴WD40放著
之後再用固定是砂輪機的鋼刷輪
把頂蓋的鐵鏽都拋掉
壓法同上
只是內管先抹黃油
壓回去後蓋上一層黃油
橡膠塞抹一圈墊片膠裝回
裝毛毛蟲
新勁戰沒土封一定要裝好
龜毛點可以用墊片膠封死
鎖回三角台
記得三角台內圈、螺絲要上黃油
------------------------------------------------------------
日製油封
雖然之前的經驗告訴我
不是沒有(台灣獨有尺寸)就是厚度差一點
但我還是不死心拿著就地到處去問
運氣好讓我問到勉強能用的
ARS(荒井)33-46-10.5
原廠是33-46-11
我問過應該是可行
不過我沒有實際裝過
也沒到現場看過
有興趣的人還是要帶原廠的去合
------------------------------------------------------------
使用心得
這次是用REDLINE MTL 70W80
彈簧部分就有的原廠彈簧也沒有墊
我想很多人可能會說70W80太黏了
我告訴你錯了不要被幾W多少的數字誤導
因本上我認為前叉油除了耐用度
就只是單純的黏度係數問題而已
也就是選油不要看幾W
而是看40度時的黏度係數
這罐油聽起來很黏實際上
40度時的黏度係數才56.2
相較之下OHLINS-20W是99
也就是說還可以考慮更黏的
像是REDLINE某幾罐75W90
黏度係數在90、95
我認為找對係數OHLINS也就沒什麼了
彈簧我不換強化也不墊是因為
我喜歡坐上車會下沉一些
而目前的下沉量我很喜歡
我認為彈簧只是撐住重量
並在下壓時協助復歸而已
所以不可以過分加硬
就我的使用心得來說
原廠就夠用頂多再墊2-10MM
如果墊10MM還太軟就是要換彈簧了
實際上路後感覺還不錯(單人)
吸震性比全原廠好多了
但是車速快或是坑洞大還是會跳
不過沒有觸底問題
曾經撞到一個約10公分深的洞
也沒有觸底
也有試過雙載騎乘效果更優了
吸震性比比單人時更好
時速80通過一連串路面補丁
原本單人會微微的跳動
這時候只有微微起伏
沒有不舒服的跳動
至於觸底問題也是沒有
不過我想還是可以試試
黏度係數90-100左右的油看看 |
|